第29章(第9/12 页)
束缚于此肉身。
【评析】
夜阑人静时,一切白天的虚伪的面具都剥离下来,人恢复了原本自然真实的自我;随之而来的一切想法、愿望也毫不松懈地紧跟着萌发。万籁俱寂时,夜空中传来空鸣的钟声,声声敲在心坎上,使人顿悟:其实人的生命与无边无际的宇宙相比,是何等的渺茫微小,人生的喜怒哀乐、利益名誉都如云如烟,有如梦中之梦,实在没有为此而争斗的必要。
明月皎皎,将自己的身影投影在清澈的潭水中时,似乎可以感到超越肉体之真我的存在,使人顿时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打透生死关
【原文】
打透生死关,生来也罢,死来也罢;参破名利场,得了也好,失了也好。
【评析】
生死名利对人的一生来说都显得那么的重要,但一个人如果能看透物质的本质,把它视为身外之物那么人就会落得一身轻松,心境轻松了,人也年轻些了。看透生与死的界限,从佛家来说,就是对生与死的超越,领悟到不生不死的本性。《楞严经》讲到观音菩萨当初为救众生,超越生与死的方法,便是引导众生进入一种空的境界,见到佛家所说的人不生不灭的本来面目,此时无生死可言,便是打通生死关节了。如果生死都置之度外了,名利还能算个什么?可叹的是世间能坦然面对生死,并能舍弃名利之人实在太少。一笔写出,便是作手
【原文】
作诗能把眼前光景,胸中情趣,一笔写出,便是作手①,不必说唐说宋。
【注释】
①作手:作诗的好手。
【评析】写作贵于真,写作目的在于表达内心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如果只为骗取名声财物,或哗众取宠而作无病之呻吟,纵是引经据典,也未必能写出好诗。纵观古之佳作,重在于用优美真实的笔调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在丙辰中秋大醉后的亲身体验。海水汹涌浩荡的壮观景象与胸臆中壮怀激烈融为一体,写下了《观沧海》,这些都是传世的好诗。隐逸林中无荣辱
【原文】
隐逸①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②。
【注释】
①隐逸:安逸地隐居。
②炎凉:喻人情的冷暖。
【评析】
在山林中隐居的人,他们看惯世间秋月春花,厌烦世人的沽名钓誉,于是放弃对世间荣华富贵的追求,心中已不执著于名声。这时名利荣辱便会远离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