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的精神生活(第3/15 页)
。她不想用她的美丽去取悦男人,亦不想被她富有的生活所禁锢。如果她不能挣脱那个所有美丽富有的女人的必然的牢笼,那她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从海边回来便开始思念伍尔芙。很庆幸在海边我读到了伍尔芙的理论。那显然是一种有点功利的索取,因为当时,我正在批评的行当中奋力行走着,写一些印象式的评论。所以感谢伍尔芙那些充满了知性色彩的文字,她给了我工作的勇气和乐趣。
所以我说,伍尔芙才是真正启迪了我的那个人。她从最初的时刻就开始影响我了,她甚至塑造了我。我是在她的文学方式的笼罩下成长的,所以我一直把她视为文学的楷模。或者说,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她那样的女人。因为她不单单是一个小说家,她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并且在任何评论家面前都毫不逊色的评论家。她是兼而有之的那个作家,并且是将小说和评论都做得异常之好的那个人。
于是伍尔芙成为了理想。
也于是从此,我开始在伍尔芙的引导下寻找文学中的那个我自己。
这就是后来我为什么会在写小说的同时,始终坚持着写一些印象式的批评或者随笔。并且能够在那种近乎灰色的写作中,感受到一种思维的欢乐。我知道那种批评的文字是无可替代的,而唯有被那样的文字不停地滋养着,也许才能保持住小说创作中的某种深度。
想不到我最初读到的伍尔芙的书是那本《论小说与小说家》。而不是《海浪》,不是《到灯塔去》,也不是《达洛威夫人》。那是一本纯粹理论的书籍,但读时的感觉却绝不艰辛,甚至美丽至极。到今天,那本书已经被我读过了很多遍。很多遍之后,它才能总是那么远远近近、不离不弃地滋养着我。而当林宋瑜要我推荐世纪经典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竟还是这本书。
这本书的译者瞿世镜先生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研究伍尔芙,那么除了她的小说之外,还必须兼顾她的理论,因为她不仅是有成就的小说家,也是著名的评论家。她是《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耶鲁评论》《纽约先驱论坛报》《大西洋月刊》等重要报纸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她一生中共写过350多篇论文、随笔和书评。伍尔芙的评论范围极广,但以小说评论为主。她以小说家的身份来讨论小说艺术,对于此中甘苦自有深切的体会。因此往往能抓住关键,避免浮泛的空论。
甚至一些不太喜欢“意识流”小说的读者,对于伍尔芙的文章也很欢迎,因为这些文章写得亲切、生动,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地了解和欣赏小说的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