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登月前的准备(第2/4 页)
气和水资源的自我循环。植物培养舱不仅能够为船员提供新鲜的食物,还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减少对外部补给的依赖。
“我们必须让飞船具备自我维持的能力,”李卫东冷静地说道,“这不仅是为了节约资源,更是为了应对任何突发情况。”
研发进展: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微型生态循环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在飞船内部有效循环水资源,并通过人工光源和植物培养实现氧气的自我供给。此外,团队还为飞船设计了一套废物处理与再利用系统,能够将船员产生的废物转化为能源或肥料,进一步减少资源消耗。
李卫东深知,登月任务的真正目的是在月球上建立一个长期的资源开发基地,因此,月球基地的建设是这次任务的另一个核心部分。为了确保月球基地能够长期运行,李卫东决定采用模块化设计,确保基地能够根据任务需求进行扩展和调整。
李卫东的月球基地设计方案采用了模块化结构,每个模块都具备独立的功能,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进行组合与扩展。这些模块包括生活舱、科研舱、能源舱和开采舱,每个舱体都具备独立的生命支持系统和能源供给系统,确保即使某个模块出现故障,整个基地的运行也不会受到影响。
“我们不能一次性建成一个庞大的基地,而是要让它具备灵活扩展的能力。”李卫东在规划会议上强调道,“每一个舱体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能够根据任务需求进行组合和升级,这样我们就能随着任务的推进,不断扩展基地的规模和功能。”
研发进展:李卫东的团队设计了一种充气式舱体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在发射时压缩至最小体积,抵达月球后通过充气展开,形成一个坚固耐用的舱体。充气舱体不仅能够有效节省发射成本,还能够根据任务需求进行灵活调整。此外,科研团队还为基地设计了一套自动化搭建系统,能够通过机器人和无人机在月球表面自动搭建和扩展基地。
为了确保月球基地能够长期运行,李卫东决定采用太阳能与核聚变相结合的能源供应方案。月球表面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尤其是在月球的极地区域,几乎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阳光照射。李卫东计划在月球基地周围部署大规模的太阳能板阵列,为基地提供日常的能源供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李卫东深知,太阳能并不能完全满足基地的能源需求,尤其是在月球的夜晚或阴影区,太阳能将无法发挥作用。因此,他还计划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