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章(第2/3 页)
案加码,搞出一种纸面上看能培养高端人才的体系来。而等到实际落地时,又为了放大部分学生毕业而阉割课程难度。
4摆正心态,做好预期
然而,无论理工科专业现在存在多少系统性问题,它们仍然是大部分高考生的主要选择。
因此我并不会建议高考生「不要选择理工科专业」,而只会给出「慎重选择理工科专业」的建议,在做出选择之前,需要将以下两点考虑清楚,做好心理准备。
第一,要做好面对严酷的课业压力的心理准备。
理工科专业内部的两极分化是系统性的,并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虽说国家需要理工科人才,但这是掌握核心能力的高端人才限定,和大部分毕业生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掌握核心能力的路是崎岖的,需要在一定天赋的保障下投入大量精力才有可能成功。
第二,要做好最终只能进入产业一线的心理准备。
对占绝大多数的最终未能掌握核心能力的人来说,进入产业一线是最终的结局。产业一线的工作需要的将是技术而非知识,到那时学历并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无论你是985、211或是双非、二本、专科毕业,做的工作都会是相似的。
但进入生产一线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失败。
比如说同一片工地上,可能同时有双非土木和同济土木的毕业生;对同济的毕业生来说这无疑是难以接受的,但反过来想,这也使得普通学校的工科专业拥有了更高的性价比: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和高考比自己高100分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理工科专业就业逻辑
1引言:「对口专业」之迷思
对口专业这个说法,更多其实是从早年计划经济,大学生工作包分配的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
当时的情况是「计划经济」,即国家根据需要,计划培养人才,因此50年代组建了大量的单科性理工科学校,比如北京航空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等,所谓综合性大学只有文理,而且数量很小,比如北大,南大。
这时专业与行业,专业与岗位的对口是明确的,自然也就有了「专业对口」和「对口岗位」的说法。
与这种分配机制相伴的是直接面向特定行业、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时还有直接面向特定行业的专业设置,比如说人大曾经就有「工业经济系」和「农业经济系」的院系设置,直接面向工业部和农业部。
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