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竹林七贤(第5/9 页)
定的作为,为西晋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文学和思想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成就。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人,是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生平经历:
早年隐居:向秀少年时即以文章俊秀闻名乡里,后来研读《庄子》颇有心得,于乡里讲学时被山涛所知,二人遂成忘年之交。在山涛的接引之下,向秀结识了嵇康与阮籍,同为“竹林之游”。向秀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友善,但不善喝酒。嵇康喜好打铁,经常可以看到向秀在嵇康家门前的柳树下为其鼓风,二人配合默契,同时也以此补贴家用。向秀还经常去吕安家帮他侍弄菜园子,三人情投意合。
被迫出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和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向秀按照本郡的计划前往洛阳,受到司马昭的接见。此后,他从散骑侍郎官升至黄门侍郎和散骑常侍。但向秀在朝并不积极任职,只是留下做官的痕迹而已,最后在任上去世。
2。主要思想:
顺名教而任自然:这是向秀玄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观点。名教是以名为教,本是儒家思想的代名词;自然,崇尚天然、本然,本是老庄思想的代名词。向秀的这一思想导源于《庄子》的“顺人而不失己”,他第一次将“自然”与“无心”并列,提出“自然无心”的玄学概念,认为只有“自然无心”才可以“得全于天”,要求士人“自然无心而自尔”。面对名教,他主张采用“顺”的态度,这种“顺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在社会上引导了士人“任自然”的风尚。
养生思想:向秀认为人的寿命是命定而有限的,因为每个人先天禀赋的气不同,决定了人的寿命也不同。他主张顺欲,认为人的情欲是与生俱来的,应该充分享受感官快乐。同时,他也强调用智顺欲,认为人受形于造化,是天地间生物中最有灵性者,应运用心机和智慧满足自己的欲望。另外,向秀还提出以礼节情,认为心智对欲望的追求要有限度,对于自然性的欲望要节之以礼,对于社会学性的欲望要求之以道义。
“自生自化”论:向秀提出了天地万物“自生”“自化”的概念,并把它当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承认生和化是客观存在,认定生和化的动力来自事物的本身,形成了魏晋玄学的另一派——崇有论的雏形。不过,向秀的崇有论还较为初始,仍没有摆脱贵无论的影响。
3。着作成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