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古人震惊,水稻亩产一千五?(第4/6 页)
公斤,在秦汉和魏晋南北朝可能就是50石左右的亩产。
在唐宋元明清,就是25到30左右的亩产。
在而天幕所言,历朝亩产巅峰的明朝。
明朝最高亩产也就333公斤,而明朝一石是50到70公斤,取个中间值,也就相当于5.55石。
5.55石和30石,这其中差距之大不可思议。
后世亩产五倍有余于明朝,简直不可以思议!相比之下占城稻算什么,亩产顶多两三石。
各朝古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到,后世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
春秋
周游列国途中
被杂草淹没的车道隐隐浮现,坑坑洼洼的地面寸步难行,即使驱马拉车速度也快不到哪去。
子路手持缰绳,驱马前行,仰头看向天幕,一脸憧憬:“夫子,后世有袁公,制神种救万民于饥馑之中,其功绩卓著。吾欲问夫子,此人与神农氏相比,谁的功绩更大?”
孔子坐其后沉吟片刻,缓缓道:“《诗经》云:‘民以食为天。’
袁公之功,在于保民之天,其德之大,可见一斑。
神农氏者,古之圣王,尝百草以辨药性,开农耕之先河,其功绩彪炳史册。
吾观袁公,其心如农,其志在田,致解饥荒,此乃仁义之举。
食者,生民之本,国家之基。袁公之功,在于固本强基,使百姓安居乐业,此乃治世之大道也。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然袁公非但不忧贫,更以农耕之道,解天下之忧。彼虽未言谋道,然其行已合于道,此乃大智也。
若无神农,农耕不存。若无袁公,饿殍遍野,二者皆圣,难以齐比。”
子夏跟在车旁行走,笑到:“圣人之间难以比较,皆为有大功德之人,神农氏如春之播种,袁公则如秋之收获。若无神农氏之开创,何来袁公之精进?若无袁公之创新,神农氏之业恐难以延续至今。二者之功,犹如天地之交,缺一不可,难以分割。”
颜回闻言颔首:“子夏所言诚为至理。春种秋收,乃天地自然之法则,正如若无周公制礼作乐,何来天下礼仪?礼仪之于国家,犹如栋梁之于房屋,若无栋梁,房屋何以屹立?吾等周游列国,不辞辛劳,正是欲拨乱反正,重塑礼仪之道,以期天下太平,百姓安康。”
孔子赞赏点头,扫视众弟子,都令他颇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