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颜氏家训11(第6/15 页)
到老年也不厌倦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
下;荀卿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了大学者;公孙弘四
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靠这学问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
四十岁才开始学习《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
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
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如果到成年以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
晚了晚了,就这样拖拖拉拉过日子,好像面对着一堵墙壁什么也
看不见,也是够愚蠢的了。从小就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太阳初
升时的光芒;到老来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手持蜡烛在夜间行
走,但总比那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强。
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衰败,随世道变迁而变化。汉朝时代的贤
士俊才们,都靠精通一部经书来弘扬圣人之道,上知晓天命,下
贯通人事,他们中凭着这个特长而得到卿相职位的人可多了。汉
末风气改变以后就不再是这样了,读书人都空守章句之学,只知
背诵老师讲过的现成话,如果靠这些东西来处理实际事务,我看
大概不会有任何用处。所以,后来的士大夫子弟读书都以广泛涉
猎为贵,不肯专攻一经。梁朝从皇孙以下,在儿童时就一定先让
他们入学读书,观察他们的志尚,到步入仕途的年龄后,就去参
预文官的事务,没有一个是把学业坚持到底的。既当官又能坚持
学业的,则有何胤、刘王献、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
贺革、萧子政、刘纟舀等人,这些人文笔也很在行,不光是只能口头
讲讲而已。在洛阳城,我还听说有崔浩、张伟、刘芳三人的大名,
邺下那里还有位邢子才:这四位学者,虽然都喜好经术,但也以
才识广博擅名。像以上的各位贤士,原本就该是为官者中的上品,
除此之外就大都是些村夫庸人,这些人语言鄙陋,风度拙劣,互
相之见固执己见,什么事也干不了,你问他一句话,他就会答出
几百句,若要问他其中的意旨究竟是什么,他大概一点也摸不到
边。邺下有谚语说:“博士上市去买驴,契约写了三大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