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第5/15 页)
言词,巧辩的口舌
,为人争取胜诉。有时,因“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所以并不分辨是非黑白,只是卖弄口舌,图取利益。这些均有违圣贤之教,所以作者认为这不是读书人该做的事,读书人应当知道如何持守自己的节操,去教化众人,进而使民无争才对。怎么可以把他人的争执,当作是自己的“生财之道”?不过,这句话也是有其时代背景的,现今的“律师”,哪一个不是高级知识分子?只要能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去论断是非,排难解纷,何愁对社会大众没有裨益?
读书要下苦功,为人要为人好
【原文】读书不下苦功,妄想显荣,岂有此理?为人全无好处,欲邀福庆,从何得来?
【注释】显荣:显达荣耀。
【译义】读书若没有下工夫苦读,却非分地想要显达荣耀,天下哪里有这种道理呢?做人对他人毫无一点好处,却妄想得到福分和喜事,没有付出,这些福分根本无处生起,而从哪里得来呢?
【评析】做大官、做大事不是容易的事,要治理一个郡县,没有相当的知识和学问,如何去推行政务呢?如果判断错误,不仅误国扰民,所谓荣达,也成了可耻的屈辱。
一个人的显达,无非是能力比他人强,而能力又由知识而来。既不能下工夫苦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又不能行万里路,增广自己的见闻,想要显达荣耀,纯属空谈。就以现代而论,社会上哪一种行业不需要知识?无知识而要成大事立大业,只是痴人说梦罢了。
至于福庆,并非凭空而来,任何事都有因有果,无因而得果,断无道理。人间的福分,不外乎“自求多福”与“他求善福”两种,这两种是“常理”,其他则是“非常理”。中奖券、获赠遗产是偶然的,是幸运的,但是也得以买奖券、先人有钱作为其因。若以佛家的说法,这就是过去积下的福分。
“自求多福”乃是端正其心,努力其事,心不妄求,自得其乐。
“他求善福”则是与人为善,不与人为恶,因为助人,而得人助。由此可见,无论就现世或非现世而言,福庆都有原有因,而非平白无故产生的。
读书人贫乃顺境,种田人俭即丰年
【原文】清贫乃读书人顺境,节俭即种田人丰年
【注释】丰年:米谷收成丰盛的年头。
【译义】对于读书人而言,清高而贫穷才是顺遂的日子,而对于种田的人而言,只要省吃俭用,就是丰收的年头。
【评析】颜渊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