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第1/6 页)
1899-1977
弗·纳博科夫,美国小说家,生于俄国圣彼得堡一个富有的俄国人家庭。1919年离开俄国,先后在英国、德国和法国居住了二十畲年,1940年去美国教书,1945年加入美国国籍,晚年直到逝世,住在瑞士,他是一位同时能操俄、英两个语种写作的作家。
<h3>关于《洛莉塔》</h3>
在我模仿书中的人物之一,和蔼的约翰·雷为《洛莉塔》写完引言时,那些直接来源于我的评论也许会打动什么人——事实上也许会打动我自己——像是模仿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谈论他自己的书一样。然而,有几个问题仍必须予以讨论,因为自传体的叙述会使原型与临摹之间变得混然难分。
文学教师们喜欢思考这类问题,如你“作者的目的何在?”或者更甚一步“这家伙想说些什么?”现在,我刚好成了这类作者,他在开始写一部书时的唯一目的就是想摆脱掉这部书,当他被要求解释该书的缘起与写作过程时,不得不借助诸如“灵感的内在感应和结构合成”这样古老的题目。我承认,这一切听起来就像是一个魔术师用一个戏法去解释另一个一样。
最早萌生写作《洛莉塔》的冲动是在一九三九年末或一九四O年初,那时我正苦于严重的脉间神经痛而卧在巴黎的病榻之上,我记得灵感的最初内动多少受到了报上一篇故事的启发,它讲的是“绿色公园”中的一只类人猿在一个科学家的精心调驯下,创作了一幅动物界前所未有的炭笔画;这幅素描照亮了可怜的兽笼。我记下的这些冲动与此后的思绪没有更直接的联系,然而,它却成就了我目前这部小说的前身,一个三十页左右的短篇小说。我是用俄语写成那个短篇的,从一九二四年以来我一直用这种语言创作小说(其中最好的作品尚未译成英文,而且它们在俄国国内也由于政治原因而统统被查禁)。男主角是个欧洲中部人,那个无名的宁芙是法国人,地点是巴黎和普罗旺斯。我让那男人娶了小姑娘病入膏肓不久即死的母亲。在一家旅馆的房间里,他想对孤儿图谋不轨。事情败露后,亚瑟(这是他的名字)把自己送进了一辆卡车的轮下。在一个忧郁恐怖的战时之夜里我把这故事读给了一群朋友听——他们是马克·阿尔达诺夫、两个社会革命党人、一位女大夫,不过我并不喜欢它。一九四O年我到达美国后不久就把它毁掉了。
大约在一九四九年,在纽约州北部的伊萨卡,那从未消失的写作冲动又开始折磨起我,一种新的兴趣注入到了灵感之中,使我对这个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