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斤澜(第1/2 页)
1923-
林斤澜,作家。浙江温州人。中学时代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5岁离家独立生活。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9年后到北京市文联创作组从事剧本创作,以后的作品多为小说。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春雷》、《山里红》、《石火》、《林斤澜小说选》、《满城飞花》,小说散文合集《飞筐》,还有理论集《小说说小》等。
<h3>癔</h3>
老版《辞源》没有“癔”这个字,新版《辞海》里有,解释做“病名”,“即歇斯底里”。
原来是老相识,少年时就和“蜜丝”“蜜丝脱”一起,认得“歇斯底里”。“浩劫”过后,大地回春,人心松快。却不时在旧知新交中,看见脸面一沉,声音一低:“我们那口子有点癔症。”
癔症就是歇斯底里吗?怎么给我的印象不一样,先前认得的歇斯底里是过分敏感,弄得哭笑无常。或是叨叨唠唠,表现自己没完。或是平白无事,和人抢天呼地……都是发之于外,是“开放型”。现在的癔症多是夜半惊梦,手足冰凉。斗室窸窸窣窣,眼光如耗子伏在洞口。若是哭笑,只关门暗对自己那口子。是“封闭型”。
患者十之七八是中老年。女性。起病于“浩劫”。职业则有工、 有干、有知识分子、有家庭妇女,也有老革命。这也是重要的不同,先前的歇斯底里,差不多是小资产阶级的象征。
癔症有什么药好吃?没有特效药。医者和患者,都把希望寄托在时间上。向来把时间比作流水,“似水流年”,和年月一起流走了吧,流不走的也“淡化”了吧。“淡化”不都不好。
今年是“浩劫”结束的第十年,是第一个整数。有的刊物打算略略发表点文章,究竟这一场劫数,都说是史无前例的啊!编辑部里不免说起劫中的某人某事,谈笑风生,凡有补充,都是噱头。也有亲见亲闻的当事人,听着也如听轶事,不生厌烦。
某夜,一位女编辑黑夜起床,她的那口子听着呼吸沉重,小心起见,打开床头小灯。只见女人双目紧闭,又行走如常,走出房门,走到厕所门前,没有拉门。走到大门口,转身回来,胸膛起落,嘴唇如咬牙又如呻吟。走到厨房门口,踢着放在地上的饭锅,蹲下来就撒尿,一撒就挣开眼睛,紧跟着是惊叫又倒缩回去……
她的那口子一一看在眼里,个个细微动作都有联想,都能解释,但只当什么事也没有,起来帮着料理,还把具体“狼狈”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