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合作的非暴力者(第1/11 页)
嘉靖初年有着相当不错的开局,一大批围绕在内阁首辅杨廷和身边的文官,在后世都享有贤明能干的声誉。可是皇帝的心思谁也猜不透,这个来自湖北藩王之地的皇帝好像并不急于开创属于自己的盛世。
一场来势汹汹的“大礼议”风波,让杨廷和与其几位德高望重的助手都有了离去的心思。而少年皇帝朱厚熜好像并没有挽留的意思。在他看来,国家治理得好与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开心与否。从即位第三年起,朱厚熜开始崇信道教,举行斋醮活动,并在大内广设醮坛。发展到后来,他甚至不视朝政也要修玄斋醮。
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内阁首辅的权力已经大到除了皇帝,就无人可以约束的地步。正因为如此,文官们争夺首辅之位的斗争也就愈演愈烈。朱厚熜将内阁的办公地点设在了午门之内,这样就与翰林院和文渊阁区别开来。
时人在谈起内阁的时候,不再简而化之地将这几个机构混为一谈。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嘉靖皇帝在制度上将内阁大学士定位为文官之首,并且将那些既忠心又听话的文官选入内阁,赋予他们干预六部事务的权力。
其实内阁制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帝国文官集团内部的一场权力演变。
帝国建立初期,朱元璋筹建内阁的目的在于辅政,就是帮助自己处理文书报告,以备顾问,但是绝对不可以参与朝政,阁臣手中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权力。说白了,内阁就是政府的秘书机构。到了永乐时期,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大学士俨然成为皇帝最为亲信之人。大学士可以兼任其他部门的领导,有的还兼领了正一品的太傅、太保等高级别官衔,权力地位有了质的飞跃。虽然他们还不能到兼职的各部门去担任实职,名义上还是皇帝的高级秘书,但是他们在帝国事务中已经拥有了强大的话语权和处置权。
后来的几位皇帝体弱多病或年幼无知,大学士们的权力逐渐增大。他们被赋予“票拟”的特权。正是“票拟”权的产生,直接将内阁大学士送上了权力的制高点。帝国权力系统的各个部门,包括中央六部,全在内阁大学士的掌控之中。为了使内阁成员之间保持平衡防止专断,一度废止了内阁首辅之位,但从明世宗后内阁首辅保留了下来,并且日益重要,成为争夺焦点。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嘉靖皇帝对宦官的控制很严,动不动就将那些犯错误的宦官往死里整。朱厚熜执政时期,宦官的势力在帝国的权力分润中并没占到多少股份。宦官的权力收缩到极限,这就使首辅的争夺成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