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谁才是真正的王牌(第1/9 页)
如果说建文帝此时最大的心病是什么,“削藩”之事应该排在第一位。在他还是皇储的时候,就对虎视眈眈的藩王叔叔们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担忧。他曾经就此事请教过英明神武的朱元璋,可朱元璋却在这个难题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对付别人,朱元璋有的是手段和办法,可对待自己的子孙,他也会优柔寡断。
祖孙俩就这个问题交流了看法,并说了一些诸如“以德怀之,以礼制之”这样务虚的话,最后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可以痛下杀手,削地削藩,以兵讨之。
如果真像朱元璋所预测的那样,自己的子孙走到兵戈相向的那一步,那么他当初封王封地之举,就属于自寻烦恼了。朱元璋早就在他的接班人的屁股底下埋了炸药,朱允炆不幸当了那个引爆者。也就是说,削藩并不是建文帝擅作主张,也不是朱棣后来所指责的违背“祖制”。
朱元璋没有料到的是,暴风雨会来得如此之快,如此迅猛。对于这一点,作为当事人的建文帝比谁都清楚。正因为他始终无法摆脱来自内心的恐惧,才会觉得削藩是一件非要完成不可的大事。不但要做,而且要短、平、快地做好。年轻的书生在一帮老书生的裹挟下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削藩之路,儒家理想主义的大旗还没有在帝国的上空树起,他们就已经上路了。
一切都表明,建文帝连一分钟都等不了。两大剑术高手过招,讲究的是稳、准、狠,最忌讳的是心浮气躁。而建文帝既不稳,更谈不上准,狠也欠缺火候。有时候我们会做出这样的假设,假如没有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三驾马车”,结果会不会不一样。但历史是铁板钉钉的,容不得半点儿马后炮。
如果有更多的路可以选择,朱允炆还是会走上这样一条路。这和他的人生际遇以及书生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朱允炆生于宫廷,长于宫廷,就像现在的大学生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就参加工作。这样的人理论知识丰富,但会与社会脱节,实践经验接近于零。
朱允炆曾经在朱元璋的晚年有过一段见习理政的时光,但是对于担任帝国的一把手来说,那样短暂的实习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
朱允炆是一个书生气十足的青年,一点儿也不像他那位精明、残暴的祖父,他继承了父亲温文尔雅和好学善思的脾性。如果他不是生在皇家,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好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好人,朱元璋走得很安心,他认为朱允炆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大明王朝带向一个巅峰。不过,年轻的皇帝毫无政治经验,也缺乏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