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造纸厂(第1/5 页)
柳大发本来想带着弟弟沿长江顺流而下,到江浙地区找个安静的地方打鱼。
途经安庆的时候弟弟水土不服,再加上连日奔波,受了惊吓,发烧生了病。柳大发顾及到弟弟的身体,便带弟弟上了岸,在安庆租了个小房子陪弟弟养病。
有一天他偶然听到有人说安庆有个造纸厂正在招工,工资给的还不错,虽然比不上他打鱼旺季的收入,但至少稳定。更重要的是,弟弟年纪小,不能跟他一样每日里风餐露宿。
柳大发脑壳活泛,又勤劳肯干,他进了安庆造纸厂后,没多久就学会了造纸的那一套流程,慢慢地又做成了小组长。
后来造纸厂改制,原先的一些股东因为纠纷陆续退出,柳大发眼光独到,为人精明,他觉得这是一个挣大钱的好机会,便利用当初渔民凑的几百块钱,又破釜沉舟地卖掉了连家船,凑了三千块钱入了股,成为了造纸厂的一名新股东。
刚开始造纸厂也挺艰难,后来“价格闯关”浪潮风起云涌之时,造纸厂的卫生纸大卖,就连原先囤积的卫生纸也被抢购一空,造纸厂就此起死回生。
然而后来又遇上了原材料上涨,经济萧条,造纸厂的发展又陷入了低谷。
柳大发又看准时机把手里的股份卖了出去,拿着钱回了洞庭湖。
他回来一个是有“衣锦还乡”的想法,二个在他心底哪怕他在外面漂得再远,混得再好,洞庭湖始终是他的家,他的根。他决定回乡,回到洞庭湖畔,开办属于自己的造纸厂。
柳大发作为回乡创业的青年企业家受到了各乡镇的热情接待。
肖红兵也参与到了接待和陪同柳大发的行列中,甚至他还以江家开渔业厂为例子,说明他们东湖村的建厂条件多么优越,民众多么配合等等。只可惜,柳大发还是没相中东湖。
经过几天的筛选,柳大发最后把建厂的地址选在了东湖村下游不远处的群力村,也是杨主任工作的地方。喜的杨主任笑眯了眼。
选址、动工,柳大发没有用村里原有的房屋,而是重新建造了几间新厂房。
洞庭湖上的渔民们一见柳大发的架势,纷纷感慨,“这才是大老板的气概。哪像江家,租了个破仓库就称开厂了。”
“开了厂又怎么样,还不是天天打鱼的渔民?哪像柳大发,人家连家船都卖了,这才是真正的离水上岸。”
渔民们对于江家兄弟和柳大发创业的态度截然不同。
江家兄弟是他们从小看到大的土生土长的渔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