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章(第2/3 页)
辈虽然拥有深度沉浸的能力,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这能力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获取。幸运的是,《刻意练习》这本书给了我们大致的答案。
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科学家罗伯特·普尔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换言之,我们没有变得像天才般卓越是因为方法不对或练习不够。
就方法而言,绝大多数人缺乏指导下的努力都属于「天真的练习」,即反复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改善表现、提高水平。这种只靠重复的「埋头干」和「正确的方法」相去甚远。「正确的方法」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比如你要练琴,那就告诉自己:「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而不是「我要练琴半小时」这样宽泛的目标。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如果目标太大,那就将它分解成小目标,这样做也是为了使目标更具体、精细。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谁都知道专注的重要性,但沉浸的关键是要做到「极度」专注,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好,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极度专注不仅是学习的关键,也是灵感的来源。如图4-2所示,作者芭芭拉·奥克利曾在《学习之道》这本书中这样介绍:大脑在学习的时候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意识」的专注模式,另一种是「潜意识」的发散模式。
图4-2 意识和潜意识的工作模式
所谓专注模式,就是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前额叶皮层就会自动沿着神经通路传递信号,这些信息会奔向与我们思考内容相关的各个脑区,将它们连起来。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可能找到答案,也可能找不到答案,因为真正的答案不一定在我们意识关注的脑区。此时就需要潜意识的发散模式来帮助我们,它能够让大脑跳出原来的工作区域,让神经元随机地和不相关的区域进行连接,从而得到也许能解决问题的答案。
不过,想让潜意识工作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就是彻底关闭清醒的「意识」,即彻底忘掉原来那件事。两种模式好比手电筒里打出来的光:专注模式下光束紧密,穿透力强,径直打在一小块区域上;如果拨到发散模式,光柱就会散开,虽然光的强度会降低,但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