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章(第1/2 页)
大确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相关工作被多次强调。1994年,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1年,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并开始制定行业规范;此后,建设部发布《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商务部发布《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国家工商总局发布《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指导意见》,中宣部、司法部、教育部等发布《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等。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信用体系建设」被列为「十二五」期间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可见,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只有从坚决维护基本的信用规则入手,提高社会总体信任水平,才能逐步改善和优化社会环境,才能真正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坚持公平正义、包容共享发展,善待民心民意,有利于信任修复
信任关系是社会心态平和、社会情绪稳定的重要基础。从逻辑意义上说,如果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实现了高度信任,那么整个社会的运转就可以实现高效率和良性循环。因此,信任问题成为了超越中西文化和雅俗文化的一个热门话题,而修复信任关系、扩大信任储备、形成信任纽带,则始终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
在当今中国,坚持包容性发展,善待民心民意,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有利于消解不良情绪,有利于人们同心同德,有利于社会总体信任关系的修复。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包容共享,才会政通人和。包容性发展的实质是公平正义,是包容更多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的公平发展,是消减不信任和实现共赢的发展。强调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原则和共享发展的美好愿景,体现了在现代化过程中修复和重建社会信任链条的远见。包容共享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物质层面体现为丰厚的衣食、舒适的居住、便捷的出行、完善的教育、良好的医疗等;精神层面体现为安全、尊严、幸福、成就等。包容共享,就是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红包,就是把为民办事真正落到实处,这比起让老百姓面对一些空洞的口号,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会舒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