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章(第1/3 页)
情况。此人三十多岁,个子很高,他对我说,他是六年前来民政所工作的,那时候黄老太太的就已经在三道湾子敬老院了,她的档案一直就不齐全,他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多大年龄。我很不解,我说你们没有她具体的身份信息,怎么申请经费啊?他苦笑了一下,对我说:我的前任跟我交接工作的时候就专门说过她的事,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她肯定是咱们三道湾子的人,所以咱民政部门总不能看着她饿死啊。接着他提醒我,如果想调查黄老太太的来历,应该找找1998年以前敬老院管行政的人。
我回到敬老院打听了一下,然后在凤旗(敖汉旗管辖的一个村)找到了当年敬老院的一个锅炉工,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并不了解黄老太太的情况,不过我通过他查到了当年办公室的一个人,他姓谭,也七十多岁了,已经去了通辽,跟他老儿子一起生活。
我要到了这个老谭头的号码,给他打了个电话,但这次通话太费劲了,老谭头经常听不清,我只好让他儿子把电话接过去,我跟他儿子说,他儿子对他喊,得到回答之后,再通过电话告诉我——
我问他还记不记得敬老院有个黄老太太,他说他记得,接着他问我,她死了吗?我说她还活着,然后我问他,这个老太太是哪年来到咱们敬老院的?他说那可早了,应该是八零年左右了。
我大吃一惊,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一个人多大年龄才可以住进敬老院,但至少也得五十岁以上吧,而1980年距今已经过去了四十一年,就是说,这个黄老太太至少九十多岁了。
老谭头又告诉我,她来敬老院之前,好像是宝日诺尔村或者巴彦郭勒村的人,之前她是村里的五保户,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由生产队提供口粮和取暖的烧柴。她住进敬老院之后,相关部门还就她的费用问题扯过皮,那时候新旧体制转轨,土地承包了,人民公社取消了,变成了乡镇,筹资很困难。直到1994年国务院出台《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情况才有所好转……
既然她来自某个村子,那个村里肯定有人记得她。宝日诺尔村,巴彦郭勒村——我牢牢记住了这两个名字。
挂断电话之后,我分别给这两个村的村委会打了电话,很遗憾,接电话的人都不记得有黄老太太这个人。我不甘心,决定开车去问问村里的老人们。我先去了宝日诺尔村,运气还算好,我找到了一位八十多岁的王姓老头,他说他认识黄老太太。
我问他,您认识黄老太太的时候她多大年龄?老王头说,那时候她就应该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