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章(第2/3 页)
有限,可以调用人的灵活性,去判断机会、判断人性、判断具体的机会是不是靠谱儿。
但是,现在的投资市场、金钱游戏,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复杂网络。
复杂到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说清楚全貌。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有侥幸心理,即使这一次安全地得手了,迟早也会踩响地雷。
聪明的投资者恰恰不能自恃聪明,而是要坚守一个笨原则:绝不能用杠杆去投资。
再举一个例子。
简单说,就是当我们面对一大堆选择,又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的时候,我们在做判断前需要考察的总数的百分比。
计算机算法给出的答案是37%,当我们考察了总数的37%后,不应该继续考察剩下的63%,而应该迅速做决策,而不是等全部考察完。
比如,买房,市场上在考察范围内的房有100套,那我们要把100套全部看完才能下决心吗?
算法思维告诉我们套,就可以选了。
这是算法决定的,在这个地方停止考察做决定,是成本收益最优的策略。
大家可能觉得算法提供的37%这个原则,看起来冷冰冰不近人情。
但是,无论是数学推演,还是客观统计,这个数字都是有效的。
不是真的建议你接受这个数,只是通过这个例子,展示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巨大鸿沟。
不过,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个误解,认为算法思维只会坚持原则,没有灵活性。
其实恰恰相反,算法思维,不仅有原则,同时还能够兼顾更多的原则,而这一点恰恰是人类做不到的。
银行门店里排队办业务通常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先来后到。
谁领的等候号码靠前,谁先办业务。
这是单一的原则。
如果有一个人的业务特别复杂,要办很长时间,后面的人就会等很久;有一位的业务特别重要,不仅对他自己重要,对银行也很重要,但是他也不得不按部就班地排队。
从全局的角度看,这不是一个效率最高的策略。
但是没办法,银行面对公众,在复杂的情况中它只能采取单一的、看起来公平的策略:先来后到。
计算机也面对同样的问题,要完成那么多任务,它只有一个CPU,先算哪个后算哪个?
算法就会有很多原则来处理这个事。
比如,法官原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