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条件养育的后果(第2/3 页)
谁的视角与对孩子造成的不同后果相关联。有一项研究,调查了有条件养育的手段之一。家长承认使用过这种养育手段的孩子,从外表来看,并不比家长说他们没使用过的孩子更差。然而,当研究人员以孩子是否感觉到家长使用过这种手段为前提,将孩子分组,差异就令人震惊了。平均来看,表示曾从家长那里感受到有条件爱的孩子,比那些表示不曾有此经历的孩子状态要差。有关此次研究的具体细节稍后再讨论;这里我的重点只在于:我们认为自己做了什么(或发誓没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如何体验了我们的行为,及其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近几年针对有条件养育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4年发表的一项调查结果。在这次研究中,调查对象是100余名大学生,每名学生需要回答在他们儿时,家长给予的爱是否会因以下4种条件中的任意一种而有所变化:(1)在学校受到奖励;(2)刻苦练习某个运动项目;(3)关心他人;(4)压制负面情绪,比如恐惧。学生还被问了其他一些问题,包括他们是否真的倾向于表现到位(即:隐藏自己的感受、为考试拼命学习,等等),以及与家长相处得怎么样。
调查发现,使用有条件的爱似乎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制造家长渴望看到的结果。表现到位才能得到家长认可的儿童会更有可能习惯于这种特定方式——即使进入大学之后。但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首先,认为家长爱自己是有条件的学生更容易感到受排斥,导致他们更容易反感和讨厌他们的家长。
可以想象,如果被问到这个问题,每一名家长都会宣称“我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无论如何我都爱他啊!”只是因为研究人员想到要直接采访(已成人)的孩子,家长们才听到了跟自己认定的版本截然相反而且令人不安的真相。这些学生中许多人都感觉一旦没能给家长挣面子或者顺从家长的意愿,自己就会得到更少的爱,也正是这些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更容易陷入紧张。
为进一步明确真相,这些研究人员进行了第二次调查,对象是100余名成人的母亲;事实证明,有条件养育对这一代人同样极具伤害性。年幼时感觉自己只有在不辜负家长期望时才会得到爱的母亲,此时作为成人自我价值感颇低。值得注意的是,成为家长后,这些母亲往往对自己的孩子使用相同的养育方式;她们“不顾这种养育方式对自己产生的负面影响”,继续对孩子施以有条件的爱。
尽管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有条件养育模式可以传递给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