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震惊过后(第3/5 页)
汉的基业已初具规模,跨有荆、益二州,初步实现隆中对之构想。
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无疑可为主公霸业提供广阔前景。
主公又素有仁德之名,入主益州,更是深得民心,大业似乎已触手可及。
但他深知,眼前的局势远非表面那般平静。
抬头望向北方,关中、陇西之地,曹操的势力如日中天,若让曹贼取得汉中,便可直逼蜀汉腹地。
而东方,东吴虽暂时联合,但暗流涌动,难以预测。
至于南方,南中的土著部落尚需收服,若能改土归流,编户齐民,便可大大充实国力。
更令诸葛亮忧心的是,刘备麾下派系纷杂,人心不齐,益州的世家大族虽表面服从,却未必心服,难保不会叛乱。
而益州虽富足,却难以与雄踞北方的曹操相抗衡。
粮草问题,更是悬在大汉头上的一把利剑,随时可能斩断其再兴的希望。
正当诸葛亮陷入沉思之际,天幕之上突然闪现出一幕奇异的景象,杂交水稻的种植与丰收,如同黄金铺满大地的景象对古人是无与伦比震撼的。
而袁隆平在哪里发现杂交水稻的消息更让他眼前一亮,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
“若得此稻,吾军粮无忧矣!”诸葛亮喃喃自语,随即转身,令传令官喊人,便大步流星地走向书房。
不久,书房内,诸葛亮召集了蜀汉时期的农业专家李昉、张裔、董厥等人。目光炯炯,神色凝重,将自己所思一五一十地告知了众人。
“诸位,吾观天幕之上,有杂交水稻之奇技,亩产竟可达千余斤,远超吾等所种之稻。若吾等能掌握此术,何愁军粮不足?”诸葛亮的话语中充满期待。
李昉闻言,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丞相所言极是,然杂交水稻之术,吾等从未听闻,更未曾实践。此术若真,实乃利国利民,但如何习得此术?否则谈何推广益州上下。”
张裔亦点头附和:“丞相,吾等虽愿为国效力,但此术之难,非一日之功。且益州之地,气候、土壤各异,而天幕所示,杂交水稻似出自荆州,吾等怕是要先回荆州寻种,才能培育出杂交水稻。”
董厥则眉头微皱,沉思片刻后,道:“丞相,吾本是荆州人士,稍通农业,不若由我回荆州寻找杂交水稻,或许能有所得,我在益州也不过一庸吏,不如做些对主公更有利之事。”
诸葛亮闻言,微微一笑,神色从容:“吾知此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