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杂证谟虚损2(第5/8 页)
损于肌肉,肌肉消
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
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
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损之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
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
之法也。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中工之所害也。
(宾)按此上损下损之说,其义极精,然有未尽者,犹宜悉也。盖凡思虑劳倦外感等证
则伤阳,伤于阳者,病必自上而下也;**醉饱内伤等证则伤阴,伤于阴者,病必自下而上
也。如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之类,此即自上而下者也。又经曰∶
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此即自下而上者也。盖自上而下者,先伤乎气。故一损损于肺,则病在声息肤腠。二损损于心,则病在血脉颜
色。三损损于胃,则病在饮食不调。四损损于肝,则病为螈疼痛。五损损于肾,则病为骨
痿、二便不禁。此先伤于阳,而后及乎阴,阳竭于下,则孤阴无以独存,不可为也。自下而
上者,先伤乎精。故一损损于肾,则病为泉源干涸。二损损于肝,则病为血动筋枯。三损损
于脾,则病为痰涎壅盛。四损损于心,则病为神魂失守。五损损于肺,则病为喘急短气。此
先伤乎阴,而后及乎阳,阴竭于上,则孤阳无以独生,不可为也。故曰∶心肺损而神衰,肝
肾虚而形敝,脾胃损而食饮不归血气。凡明哲之士,则当察所由,而预防其渐,又何虚损之
可虑?若待源流俱竭,而后归罪于药之不效,医之不良,此其愚也亦甚矣。
《巢氏病源》曰∶夫虚劳者,五劳七伤六极是也。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
曰忧劳,五曰瘦劳。又有肺劳者,短气而面浮,鼻不闻香臭。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精
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
脾劳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肾劳者,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余沥,茎内痛
,**湿生疮,小腹满急。六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