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力挽狂澜者(第3/5 页)
的稳定和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军事才能和功绩在历史上得到了高度认可。
李泌(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唐朝中期着名道家学者、政治家、谋臣、诗人。他是北周“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祖籍辽东襄平,西魏时迁居京兆府。其一生主要经历如下:
1。早年经历:
聪慧早显:李泌自幼便以聪慧过人闻名,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年仅六岁的他在朝廷广招讲论佛、道、儒三教之人到宫中辩论时被推荐入朝。面对唐玄宗和燕国公张说的测试,他对出“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的下联,得到玄宗赏识,被赐五匹锦缎。张九龄也对他的前途极为看好,与他交往密切,还称他为“小友”。
才学广博:长大后,李泌对《易经》研究尤为精湛,经常漫游于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思慕神仙的长生之术。天宝年间,他向玄宗上书《复明堂九鼎议》,论及时势和治国之道,得以授诏翰林,供奉东宫,因此与太子李亨结为布衣之交。
2。安史之乱期间的贡献:
辅佐肃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求访贤士,李泌前来相助。肃宗欲任命他为右丞相,但他坚辞不受,只愿以宾客身份相随。肃宗与他外出并马而行,就寝对榻而眠,大小事情都和他商议。
出谋划策:
任立元帅之议:肃宗想让建宁王李倓为兵马元帅,李泌认为广平王李豫是长子,将来要立为太子,若建宁王任元帅立下战功,可能会引发皇位争夺,建议让广平王任兵马元帅,肃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平叛战略规划:李泌提出了一套平叛策略,建议命李光弼驻守太原,出道井陉;郭子仪收复冯翊,进入河东,以牵制叛军的四员大将,再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靠边塞与李光弼形成犄角之势,攻取范阳,使叛贼失去巢穴。但肃宗急欲收复长安,没有完全采纳他的建议。
3。历经四朝,多次外放与归隐:
遭人忌恨:李泌因和肃宗亲近,遭到崔圆、李辅国忌恨。两京收复后,他便远离朝堂,隐居衡山。在衡山期间,他潜心研究《中庸》等儒家经典,还曾将一根形状如龙的松枝献给肃宗。
代宗、德宗时期的起起落落:唐代宗即位后,召李泌回宫,起初安排他居住蓬莱店书阁,后因权臣元载、常衮忌恨,他先后被外任江南西道判官、楚州刺史、澧朗峡团练使、杭州刺史等职。唐德宗即位后,将他召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