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欲守幽燕首重蓟镇(第1/5 页)
宁国府
书房之中,烛火还亮着,将一道萧疏轩举的颀长身影投映在红木书柜上,条桉之后,一袭蜀领锦袍的少年,就着灯火,垂眸看着舆图丶方志丶战例,研判着九边局势。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通过贾母的一些「语焉不详」的内宅之见,对当年辽东一战的情势,对大汉的影响也渐渐明了。
「九边重镇,自东向西,辽东丶蓟镇丶宣府丶大同丶太原丶延绥丶固原丶宁夏丶甘肃,如今辽东已失,其馀八镇总兵,就是边将,总兵之下,设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等官……而蓟镇总兵是齐党干将唐宽,领兵十万,治所在三屯营,副总兵三人,各自领兵镇东路丶西路丶中路,分兵守古北口丶居庸关丶喜峰口丶松亭关烽候百九十六处,防线绵长,关口众多……哪怕着北平都司派屯卫之兵援守也是力量不足,每个关口也就几千人,兵力单薄,这样的确不太好抵挡建奴的南下,而骑兵来去如风,一关被破,就可长驱直入,掳掠诸州县,多地救援不及,设置战区一级的指挥系统,势在必行。」
贾珩心头一动,提起毛笔在一旁的书笺上,记录着八个字:
「欲守幽燕,首重蓟镇。」
而后又写道:「蓟镇首当东虏兵锋其冲,防线绵长,关隘众多,疏漏一如渔网,彼攻我守,一地被破,诸处相援不继,非集重兵丶择良将不能备御……」
事实上,前明之三边总制的设置就是此故,为协调甘肃丶宁夏丶延绥三镇的兵将,由三边总制节制。
边患严重的宣大,也有「武宗十三年,颁定宣丶大丶延绥三镇应援节度;敌不渡河,则延绥听调于宣丶大。渡河,则宣丶大听调于延绥,从兵部尚书王琼议也。」
所以,以枢相宰臣经略幽燕,并非是贾珩拍脑袋想出来的策略,是有前人故智在。
贾珩凝眉看着所记述的文字,目光一时失神,喃喃道:「集重兵,择良将……可又谈何容易?」
不是任何良将都是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守北平门户,固若磐石。
「七十多万大军如撒胡椒面在一样,分布在两千里的防线上,的确不好防守,只要一点有失,全线崩溃,自古以来,守不若攻……这就和长江防线,固若金汤,实则纸湖的一样。」贾珩默然片刻,重又看向舆图,从蓟镇一直向宣府丶大同望去,
或正如前明嘉靖年间,曾为明宣大总督,后在新朝为官,大受太祖重用的兵部侍郎江东,在《陈边事疏》中如是反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