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驴和磨盘(第2/6 页)
的是一门心思地想要培养李申之。
应天府跟朝廷往来的文书,以及应天府衙中的各项决策,全都仍由李申之查阅。
并且张浚还时不时地拿具体的事情来考校李申之,并且给出自己的施政建议。
试想,李申之不过是一介知县,距离宣抚使(高官,军区司令)还差着至少两个大台阶,中间隔着一个知州。而张浚让他提前学会料理宣抚使的政事,瞎眼人都能看出培养之意。
李申之当然知道张浚的心思,也心领了张浚的好意。
但是他现在,真的顾不上学这些。
需要他解决的事情太多了。
黄庭工作的效率很高,没多久就搞了一大批羊毛送了过来。
羊毛想要纺成毛线,前期还需要许多的处置步骤。
这些步骤没有先例,必须李申之去工坊里面亲自盯着,与工匠们一步一步地敲定处理步骤,最终得到满意的产品。
首先洗毛的步骤,就遇到了不少困难。
如果是农户自己家中洗毛,那没什么难度。无非是把羊毛揉成一个团,像洗衣服一样洗上几遍,然后再摊开晾干。
李申之想要达到的,是全机械化的操作。
也就是说,他想造一个设备,从这头把羊毛扔进去,从那头捞出来的就是干净的羊毛。
用机械代替手工,这样的思路对古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
宋人早已广泛使用的水磨坊便是全自动操作,一台水车能带动好几个磨盘,不论是传动轴的理念,还是齿轮转换的用法,全都炉火纯青。
李申之只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思路,如何让机器全程模拟人手的动作。
比如说,在清洗羊毛之前,需要拍打羊毛,让羊毛变得蓬松起来。
假若是一个从来没有洗过羊毛的人,让他第一次去拍打羊毛,这个人并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然而人类之所以能傲立地球生物圈,正是源自于其强大的学习能力。
在拍打羊毛的时候,可能前几次拍打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但每一次都是学习的机会。
第一次打的力道重了,第二次就轻点。第二次轻了,第三次就再稍微重点。
尝试几百次以后,基本上就能熟练掌握拍打的力度。
再经过几万次的实践之后,人甚至可以通过拍打在羊毛上反馈的力道,闭着眼睛就能判断出羊毛的蓬松程度。
机器就不行了。
这个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