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蒙一路叫卖(第2/7 页)
天缘凑巧,在西安和王蒙、崔道怡一行有幸相遇。王蒙刚刚上任《人民文学》主编,也为推销新版的《人民文学》四处叫卖。
回京途中,过正定,在河北作协张庆田的陪同下,专程拜谒大佛寺,意外地遇见作家贾大山。
由西安到延安,到太原,到晋祠,到石家庄,一路叫卖到河北正定,在县领导和文化局局长贾大山的陪同下参观大佛寺修复工程。
《取经》之后,大山以孙犁为师,纯正、简洁、幽默又兼幽深,深入浅出,避贤敛迹。地区和省上几次调他,他不去,这一点很像乔典运,真心想为农民写点什么;静如处子,严格素食,又像是出家人。但是在众人举荐和县领导的反复动员劝说下,从文化馆馆长升任县文化局局长。当时的大山,正受命修复隆兴寺大悲阁、天宁寺凌霄塔和开元寺的钟楼。他就地扎营,汗湿涔涔,夙夜匪懈,人不堪其苦。这一趟,就由他陪同我们参观。
面对海内宝刹第一名区的隆兴寺,大山如数家珍,依次介绍世界古建筑孤例的宋代建筑摩尼殿、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坐观音、中国古代最高最大的铜铸大佛、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还有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等,极富宗教教义和建筑学智慧以及雕塑之艺术美。
大山兴致勃勃,但一圈转悠下来,兴奋之余露出疲惫的神色,他太累,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离开时,大山把我拉到一旁,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再书生气也得帮咱基层说句话,多少给大庙化点缘。”
返京路上,我向王蒙转达了大山“化缘”的请求,王蒙说:“看情况吧,尽量!”
我们没能为大山求布施“化”到“缘”。要是推迟三年,王蒙当上文化部部长,我主笔《中国文化报》,事情也许一蹴而就——当时的文化部管着国家文物局。
没见过这么温暖的编辑部
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小说选刊》已经很像个样子了。我们提倡“改革文学”、兴国之音;我们大开闸门扶持一切有价值的艺术探索;我们“放”出一大群包括“错划作家”和“知青作家”在内的老中青作家;我们和不计其数的读者交朋友;我们举办热闹非凡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年度评奖;我们为刊物的各个改革方案兴奋得睡不好觉;我们常常端着饭碗开会,叫开大门下班;我们干得起劲,忙得痛快,累得滋润。我们所选的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获奖率惊人之高。我们可以自得地问:当时显露才华后来一举成名、蜚声国内外的作家,哪一个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