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孺子可教(第2/3 页)
的是分工协作,我们总不能什么都自己去做吧?”科莱曼有些犹豫的说道。
“分工协作是没有错,但需要培养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地区的供应链,尤其是一些关键零部件,一直掌握在瓦尔特、依斯卡这些欧洲顶级供应商手里,会导致我们没有议价权!”莫铮说道。
“莫先生,您说的对,我也知道,把订单交给新兴工业国家,尤其是中国大陆企业,会让我们的采购成本大幅降低,可是,您也清楚,西德机床一向以精密度着称,而新兴国家的机械制造水平,明显无法支撑主轴、丝杠、立柱、导轨、齿轮箱等精密度要求极高的机械部件,工控系统、伺服电机、刀具系统这些难度更大的核心零部件就更不用提了!”科莱曼摇摇头说道。
“没有人天生就会,我们可以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或者扶植一些机械企业,把他们纳入德克尔的供应链,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大部分零部件的采购,都来自于发展中国家,那我们的万能工具铣床,就能通过价格战,把被日本人抢占的市场再夺回来……”莫铮说道。
“莫先生,我听说中国大陆,一名最好的钳工,每月的薪水只有100多人民币?还不到130马克?”科莱曼有些好奇的问道。
莫铮点点头。
“莫先生,德克尔能不能像您旗下的莫氏机械和九瓷一样,也把生产基地搬到中国大陆?这样我们的生产成本就能够降低一大截……”科莱曼有些兴奋的说道。
都学会举一反三了,孺子可教!
莫铮抬头仔细打量了科莱曼一眼,心中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德克尔、马霍、计德美迟早都会合并成汉森投资自己的DMJ金属切削集团,还真的需要一个比较亲中的掌舵人,这个科莱曼还真的可以考虑一下……
“你这个想法不错,中国的人力成本确实很低,但也有一个缺陷,机械加工水平可能暂时还达不到德克尔的要求!要不这样,咱们先把中国大陆的生产基地的架子搭起来,然后把招聘进来的技术工人,分批次送到德克尔总部培训3-6个月……”莫铮想了一会儿之后说道。
“培训3-6个月?咱们德国本土的技术工人,都要学习一年以上才能够正式上岗!”科莱曼一脸狐疑的问道。
“科莱曼,你不了解中国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善于学习的民族,德国工人能够用一年学会的技术,给他们半年时间就足够了。”莫铮说道。
“可是我听说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甚至连周期性误差和剩余量都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