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商人(第3/3 页)
闻风而动的商人们,则在此时发挥出了惊人的能动性,在帝国的驰道、直道等交通要道上流动,宛如这个帝国的血液,将营养运往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六国之人,虽已在秦国的统治之下生活了十多年,他们却始终感觉难以融入这个国家,难以融入这个制度,但在今年,他们却真正的感受到了一股过年的气息,似乎他们的命运在此刻,便已在冥冥之中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融入到了一起。
而此时,聚集了最多商人的还是国之心脏——咸阳,此时的咸阳不仅有无数的工程正在拔地而起,也有无数的农田正在开垦,有传言,在周围的农田开垦完毕,房屋建造完成之后,宫中的许多宫女和宦官都将被放回,愿意回到自己家乡的由宫中提供路费,想就在咸阳定居的也可以安稳的留下来。
不消说,天子脚下的皇城之内更是一番对新皇的歌颂,而来自各地的商贾见到如此盛状对此行也纷纷多出了几分信心。
他们,自然是因为新皇新下发的政令而来的,其中有人是为了酿酒之权,有人是为了矿山开采和矿石冶炼之权,有人是为了盐池开采之权……,各不相同。
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到了咸阳之后,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政令他们没有了解到,这让他们本就活络的心思更加躁动起来。
看似扶苏的政令引得天下欢欣鼓舞,但在施行的过程中却并不容易,这也是扶苏做出的退让,各种政令先在咸阳施行,如若效果良好再推行全国。
皇上做出如此退步,对改革持反对意见的群体自然也不好多言,许多事情就先暂时如此定了下来。
叶浩的心中还是非常感概的,他可不是一个新世纪小青年,认为回到封建王朝当上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
但不得不说,秦朝作为中国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又是从战国那个充满了变革的时期刚刚走过来的,百官对改革并没有谈之色变,即使他们认为改革中有不符合国情的地方,也不会上来就骂皇帝昏庸,或者被什么奸臣蒙蔽之类的。
而是会理智的提出自己的意见,显然,这种现象表明他们不是反对改革,他们反而也在成为改革的一份子,只是意见不同。
相比于后世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各朝各代对改革避之如蛇蝎的情况,以及如明朝后期那般皇帝基本已经完全被文官裹挟,甚至一度沦为一种象征和代表的情形,此时的秦国可以说是一副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景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