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秀州知府(第2/4 页)
朝廷的重要粮食产地之一。然而,与慈溪相比,这里的官吏素质参差不齐,地方势力盘根错节,各类大小门派势力更是遍布江湖,甚至部分仍对明教有着旧日的忠诚。
当袁正接到调任令时,他心中明白,这是蔡京在试探他的底线。他回望慈溪,那是他花费心血打造的典范之地,而今要被迫离开,难免心生不舍。但他也明白,只有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实力,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袁正来到秀州府衙,迅速开展了政务整顿。他清楚,秀州虽为富庶之地,但民情复杂,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民怨。因此,他在延续当地传统治理方式的同时,也开始逐步引入自己在慈溪积累的经验,尤其是在农业税收和民生保障方面,进行了小范围的改革试点。
袁正上任秀州府知府的第一天,便下令彻查府内账目,重新整顿税务系统。这一行动立刻引起了地方豪绅的不满,他们一方面忌惮袁正的名声,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
几日后,袁正亲自巡察各县,并实地考察了松江、嘉兴等地的水利工程。他发现,这些地区的水利设施虽还算完备,但管理松懈,许多堤坝年久失修,一旦发生洪涝,后果不堪设想。
「江南的富庶,端赖于水。若是水患未治,百姓何以安居?」袁正对下属说道。
他决定在各县首先从水利入手,加强堤坝修缮,并发动民力兴建新的灌溉渠道。这些措施很快见效,特别是在华亭,当地稻田产量大增,百姓对新任知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袁正的改革举措也引来了蔡京派驻秀州的眼线的关注。蔡京时不时收到密报,得知袁正不仅在水利上大刀阔斧,还在教育、商贸等领域推行新政,似乎有意将秀州打造成一个更加富庶的「慈溪」。
与此同时,蔡京则在朝中密切关注着秀州的动向。他手下的耳目时刻传递着袁正在新任上的施政情况。令蔡京稍感安慰的是,袁正并未急于推行达蓬山的改革模式,而是采取了更加审慎的态度。然而,蔡京深知,袁正此人并非易与之辈。他的一举一动,或许都在暗中为未来铺路。
然而,这些变化并未让蔡京完全放心。袁正在慈溪的成功,或许能归功于明教的支持,但在秀州这个复杂的地方,如果袁正依然能如此卓有成效,那就说明他不仅是一个明教的傀儡,而是一个真正有能力的治世之才。
蔡京决定暂时按兵不动,继续观察。与此同时,他在朝堂上通过吏部和其他亲信势力,安排了一些密探和官吏在秀州府内继续监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