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可是又能怎样呢?(第3/4 页)
阅读,后面更精彩!
“想必左相已有猜想,陛下颁布谕旨,令长公子扶苏在春季来临前返回云中郡参加祭祖仪式。”赵高缓缓道来。
此话一出,李斯顿感心潮起伏!
终是避无可避!
长公子扶苏已被遣往云中郡三年。此时归来,是为了哪般?
每年春季皆有祭祖活动,陛下却从未让扶苏回来。偏偏眼下……为何突然决定召回扶苏?
“左相大人,当年扶苏因何罪过被贬至云中郡,想来左相心中明镜;而此次他返回,究竟代表了什么,左相也心知肚明!”
“大秦奉行法治建国之道,但长公子扶苏并不尊尚法家,此事当初……呵,呵!”赵高停顿,细细观察着李斯的神情变化。
回溯到三年前,嬴政泰山封禅原本打算邀集东方儒生按周礼祭天。然而,这批东方儒生却一言不发,令嬴政颇为尴尬。
不得已之下,嬴政改用秦国礼仪完成祭典。
然而,天意不从,祭祀当天竟暴雨如注,将祭典弄得一团糟。
事后,那些缄默不语的东方儒生公然嘲笑嬴政,称其统治不合天意,必遭败亡。
面对这般羞辱,嬴政愤慨不已。
然而,出于稳定东部的目的,他未立即采取行动。
但嬴政的隐忍却助长了那些东方儒生愈发猖狂的言行。当时正值郡县制度推行之际。
淳于越,一名来自齐国的东方儒生,强烈反对郡县制,主张恢复商周旧制进行分封。
对此提议,李斯当即予以反驳,同时提议禁止百姓引用古人言论诋毁现行政策,并打击私人讲学诽谤朝廷的风气。
李斯所谓的私学,实指所有除法家以外的思想流派。
泰山封禅事件后,嬴政早已对东方儒生失去了最后的耐心,遂下令捉拿诽谤朝政及散布谣言的方术之士,
并颁布法令焚烧《秦记》以外各国历史文献。
百家争鸣由来已久,作为法家代表,李斯自然期望诸家学派最终向法家归顺,
因此在执法过程中难免表现得较为严苛。
彼时影响极大。
相比之下,长公子扶苏从小浸染于百家学问之中,内心向往以儒学治国,主张休养生息。
因此,在当时,他曾求见嬴政,试图劝阻这一决策。
他说当今天下初平,东部诸地儒风鼎盛、崇尚孔子,
如果强行推行此类措施,恐将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