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生与死的挣扎(第3/4 页)
眼的石头。
一时间,营地周围变得格外繁忙,空气中也充满了劳动者的呼吸声与石块相碰的声音。
他们将采集来的石灰岩精心筛选后放入简陋却又实用的煅烧炉中进行高温煅烧。
经过连续数日的不懈努力,军营中终于储存起了大量的生石灰。
有了充足的原材料,接下来便是要将它们巧妙运用起来。
根据对地形及敌方动向的分析,李承影决定利用现有的条件制作一批简易版“武器”。
于是,在他的指挥下,工人们开始了新任务——制陶。
由于技术限制和时间紧迫,要求并不是非常高,主要目标是生产大小不一的双层结构陶罐。
每只罐子内部均分为两层:
上层安置了一些已经准备好的干燥白色粉末(即生石灰)以及一个小小的爆炸装置。
而下层则被设计用来装满清水,并且还特意加入了诸如铁钉、细小的铁屑乃至坚硬的小石头等杂物以增强杀伤效果。
为了确保这个简单的机关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工匠们特别注意将上下层之间的间隔控制在一个恰当的位置,并通过一块薄纸板加以封闭。
一旦引爆,包裹内小型火药包会立即燃烧起火,进而引发强烈冲击波摧毁这层脆弱的屏障。
此时此刻,处于干涸状态的生石灰遇到冷水将会迅速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大量热量,温度瞬间升高。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持续积聚的热量最终足以打破整个容器外部结构上的任何障碍物,并产生出极具破坏力的一次小型爆发。
虽说相比正统火药而言此类自造武器威力有限得多,但其仍然具备一定的震慑力与攻击性。
尤其是当爆炸发生时能够将罐内外的所有物质连同碎片一同向外扩散开去,形成半径大约一丈左右的影响范围,对于毫无防备之人构成严重威胁。
最重要的是,这套系统的制作工艺极其简易便捷,无需复杂工具即可完成。
士兵只需要事先准备好竹制导管埋于土下充当引线,待到时机成熟时从远距离点燃烧毁即可。
如此巧妙的构思,不仅有效弥补了明军火药资源匮乏的问题,还极大增强了他们在战场上生存下来的几率。
随着爆炸的不断延伸,进攻明军大营的瓦剌大军瞬间陷入混乱之中。
士兵们惊恐万分,四处逃散,他们不知道明军究竟藏了多少火药,但亲身经历这场突如其来的猛烈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