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发展,还是发展(第3/5 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陆少峰则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列出要做的实验用试管、酒精灯、量杯等,品种也不少。
李子强的需求比较简单,希望能造出合用的望远镜,现在带过来的三支镜头都用了,望远镜数量太少,也不是定制的,不太好用。
畅想的过程很美好,过程还是一样的曲折。
第一炉玻璃水出来后,透明度不好,还有花花绿绿的杂色,基本上看不出有后世玻璃的点点影子。
好在搞发明几个月了,知道这是正常的,如果第一炉就能出成品,玻璃早就面世了。
照样是从温度和材料上找原因,这次较炼钢时有经验了,材料的配比上陆少峰开始就用上了简单的方法论,在纯碱和石灰石的用量上做精心地做了计划,从前后两炉的品质变化上找规律,这样会加快试错的过程。
到第四炉的时候,玻璃已有些实际可用了。除了颜色还有些偏蓝外,跟后世的普通玻璃相比,已没有什么区别。
偏蓝的玻璃也是可以用的,如用来做玻璃窗或玻璃容器已没任何的问题。
到这个程度,除了进一步消除杂色外,三人决定根据现状,做些产品出来试试市场。
其中平板玻璃也不追求太平整,不与后世的浮法玻璃比,就是趁玻璃熔液刚刚开始固化时,用工具压制成大致的厚度和长宽,这不影响使用。
只是玻璃熔液的流动性不好,用模具成批量制造不出好的产品,那就跟后世一样,拿一根长长的管子吹制吧,这个工作得找人干,三兄弟既没经验也不想为此浪费时间。
边做产品边找完全消除杂色的办法,玻璃的制造算是有一个结果。陆少峰让赵志伟安排好生产的人手,在每一次开炉前将改进后的配方交给工人,便去忙其它事,等这一炉玻璃出来后再查看效果。
又是一个月快过去了,这一个月的成果还是很丰富的,造出了玻璃器,水力机床也正在做再一次的升级。这一次陆少峰准备从机床的结构、功能和精度上做大幅的升级,这样就初步定型,再根据需要做最终的定型,以后在机床上就暂时不要投入太多的精力。
四轮马车已组装好第一台,赵志伟主动承担试车任务,在基地上撒欢地测试,从转向到制动,再到配件的更换。做了些小改进后,四轮马车也算是定型,因为要开始新的行动了。
已确定这一次的目的地还是衡州,还是由赵志伟和李子强出动,要稳固关系,要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