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第2/3 页)
是一个单独的坐骑,而是他身体的延伸。
理论知识讲完,吕布才扶她上马,道,“挺直身子,略微前倾,目视前方,不要慌张。放松,找到它的韵律,跟它一起律动。”
张祯在他的帮助下试了几次,总算找到点感觉。
策马奔腾还做不到,平平稳稳地行进倒是可以,小跑也勉强可行。
她觉得自己学得很快,吕布也夸她聪慧大胆。
张祯谦虚地道,“是大将军教得好。”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这时代已经有了马鞍马镫,减轻了驭马的难度。
不过,马镫虽有,却是挂在马腹左侧的三角形单蹬,并非后世常见的双马镫。
为何如此?
不是因为冶炼技术不发达,铁器、青铜器产出量低,纯粹是因为单蹬的发明仅仅是为了辅助上马。
要到东晋十六国时期,才有人顺理成章地发现,马镫也能为骑兵提供稳定性,因而才有了双马蹬。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存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演化的过程。
张祯觉得这个过程可以缩短,遂对吕布提了建议。
吕布嗤之以鼻,“需要两脚固定才能骑稳马?那也配叫骑兵?”
张祯笑道:“大将军骑术精湛,自然不需要。但军中勇士都有将军这般骑术么?”
吕布想了想,决定回去试一试。
小道姑说得对,像他这样的人不多。
况且,双脚被固定在马上,就意味着不用费力控马,双手就有了更多的力气。
打起仗来会更痛快。
张祯趁势问起他当年学骑马用了多久,吕布轻描淡写地道,“这玩意儿还要学?”
张祯:......可恶,这波被他装到了!
第34章击鼓一百,出者无罪,不出者斩
这一日,郿坞终于到了。
吕布列阵坞前,铜围铁马,甲胄森严。
前面一排骑兵扛着飘扬的战旗,旗有三种,一种书“汉”,一种书“大将军吕”,一种书“奉旨讨逆”,字形都很硕大,远远的就能辨认出。
张祯没有坐马车,骑着被她取名“桃糯”的小母马,跟随在吕布身侧。
抬头看去,半晌没出声,心中闪过一排惊叹号。
前世她虽然卧病十多年,但有赖于发达的科技,通过网络见识了各种各样的现代文明,自诩见多识广,穿越之后心理上有种优越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