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袁隆平为何伟大?(第2/4 页)
于是他终止了大元的汉化,想要挽回心中身为蒙古的尊严,可也就此埋下元朝早夭的祸根。
他知道蒙古制度天生就是残疾的,不适合华夏这片农耕土地,不汉化必将遭受汉人的反噬。
他清楚的知道这点,可他不在乎,他现在只求心安!
大元亡就亡了吧,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雄鹰般的蒙古人翱翔天际,敏锐的锁定敌人,如果后世的子孙无法解决问题,那说明他们不是雄鹰,而是注定被捕食的鸡仔!
可如今天降异象说什么?他的想法没错!长生天认可他的统治,不汉化死路一条!
忽必烈转而坚定道:“传令,继续推动汉化,违者枭首示众!”
耶律楚材,刘秉忠,郭守敬,许衡等支持汉化的大臣大喜,皆拜服道:“陛下胸怀宽广,容纳百川,汉化之政,融合各族,教化大兴。”
“圣上英明,远见卓识,推行汉法,国家稳定昌盛,开万世之基也。”
“陛下圣明,德被四海,汉化之政,泽被苍生。”
而阿合马,伯颜等异族大臣则心生不满,汉制兴起,意味异族衰弱,他们拿什么和汉人比汉学汉政?
阿合马担心汉人崛起,回回人就没法狐假虎威。
伯颜担心却是,若行汉制,那蒙古人还能压制住汉人吗?
学了汉学的蒙古人,还算是蒙古人吗?
用了汉制的蒙古帝国,还是蒙古人的国度吗?
他想劝解忽必烈,嘴唇翕合,却怎么也无法开口。
他知道忽必烈是什么样的人,正是因为忽必烈可以听取众臣建议,群策群力,才能夺取江山,但也正是因此,忽必烈打定的主意很少更改。
伯颜咬牙,决定私下再找忽必烈密谈,蒙古传统,不能丢!
……
大明
北京,紫禁城,奉天殿
朱棣看着天幕,又看着满地郑和带回来的各色奇珍异兽,金银珠宝,瓜果蔬菜,以及中国没有的各类海外风物,不禁陷入沉思。
郑和只是抱着宣扬大明国威,顺带找朱允炆的目的下海,而非专门做生意,竟然都赚了这么多钱,带回如此多稀罕玩意。
在大明不值钱,只要几十文的瓷器,在海外竟然能卖几百贯!这简直是天上掉钱,海外蛮夷的钱就是好赚,没见过好东西啊!
若是找几个精通商贸的人专门去海外经商,那不赚的盆满钵满,国库充盈,可以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