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玄宗震怒,宪宗狂喜,太宗气晕(第4/6 页)
康熙帝轻轻摇头,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历史的尘埃。
“朕观五代之乱,藩镇割据之本,实乃兵权之祸。而兵权之祸,又非将领之过,实乃兵卒之心利益熏心,目无尊长。此点,朕从天幕所言中深有体会。
陈廷敬闻言,眉头微皱,思忖答道:“皇上圣明。臣以为,五代之乱,民心向背,实乃因朝廷腐败,民生凋敝,因而百姓只得投军自保。而节度使趁机拥兵自重,以重利讨好兵卒,不服中央号令所致,兵将合作,自然便可无视朝廷。
这也是宋朝之所以行兵将分离之策的原因。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则无叛将矣。
赵匡胤能结束五代之乱,实乃洞察此中奥秘,以计离间兵将,让兵卒脱离将领掌控,最后以杯酒释兵权之策安抚将领,使其被迫卸甲归田。”
“陈爱卿所言甚是,这也是朕之所以要改八旗,重皇子的原因。前明建文帝无道,自有明成祖取而代之,左右肉都是烂在自家锅里,我大清宗室难道还不如前明?”康熙帝点头赞许,话锋一转道:
“赵匡胤此举,虽看似简单,实则大智若愚。他深知兵卒之心,已不在朝廷,而在利益。故而以富贵安抚将领,以重利离间兵卒,使其心向朝廷,从而收拢兵权,一统天下。”
说到这里,康熙帝语气突然变得深沉:“然而,朕当年平三藩之乱,收兵权之难,却远非赵匡胤所能比拟。三藩之兵,皆骁勇善战,且久经沙场,与叛军之间情谊深厚,又举反清复明的的大旗,汉人遗民皆是心向往之。
朕若贸然行事,必激起大变。故而,朕只能步步为营,以智取胜。先以恩德笼络人心,再以雷霆手段收复失地,最终方得平息叛乱。”
“陛下圣明!”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大清有陛下,真乃万民之福啊!”
“……”
大臣们闻言,皆面露敬佩之色。他们深知陛下平三藩之乱的艰难,此刻听其一番讲述,更觉其英明神武,深不可测,纳头便拜。
“朕观今日之天下,虽已太平,然隐患犹存。”
康熙帝目光深邃,幽幽道:“朕希望尔等能时刻警醒,勿忘历史教训。只有如此,方能保我大清万世基业。”
大臣们闻言,皆躬身行礼,表示定当铭记在心。
南书房内,烛光依旧摇曳,但气氛却已变得凝重而庄严。
这一夜,康熙帝与大臣们的对话,将成为一段佳话,流传于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