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识人用人(第2/3 页)
步的改变大宋的面貌……
留在汴梁的赵谌,则开始适当的参与一些朝政的讨论,提出一些意见,现在大宋朝廷的都是老臣,他们相对来说没有太多个人的欲望,而是更看重自己在政治上的举措。
所以尽管对赵谌在河北三路的一些做法不尽认同,然而不管是徐处仁,还是性格刚强的李纲,对赵谌在河北取得的成绩还是由衷佩服的,毕竟让三个经过战火的路迅速的发展起来,这也是一个本事。
“本太子在河北,实际上也没做什么。”
和宰执们开会的时候,赵谌用这一句,作为了开场白。
宰执们纷纷在心里苦笑,您还真是够谦虚。
“不要以为我是谦虚。”
赵谌接着道:“实际上本太子在河北,主要是用人。”
用人,本身就是政治的最高境界,政策说穿了没有特别大的高低之分,执行能力才是关键,哪怕是农业社会,政策的调整往往只会损伤个体,对整体都是有好处的,然而执行上如果出现了偏差,那么就会对整体有着巨大的坏处。
大宋的官员相对还是务实而不务虚的,都知道这个道理。
“本太子在河北三路,虽然是军事民政一把抓,可是实际上这两者,还能细分成很多的事情。比如工厂的制造和经营,本太子是托付了程振去做。他精通算学,会计算得失,所以做得很好。招募新军,训练新军,则有韩世忠、岳飞、王德、马扩诸将去做,他们都久在军伍,只要听了本太子的要求和条件,就能够很好的选拔和训练出本太子所需要的精兵。民政方面,总统筹有张孝纯,地方具体事务有宗泽,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治政好手。军器所的军器和民用器械的制造,本太子则是交给了陈规,他擅长机关制造之术,所以能在各个方面给工厂和军方提供足够的帮助……这一切都不是本太子亲自去做的,而是指名了方向,让擅长这些东西的人去做,才能够有着如此好的效果。”
听着赵谌款款而谈,宰执们都暗暗点头,这些话其实也都是陈词滥调,自古以来,能“得人”的上位者,就很少有做不好事情的。
只不过识人难,用人更难,发现人才和正确的使用人才,说起来简单,实操起来那就难得多了。
太子才十岁,就能正确的使用这些人才,本身也是一种能力。
这样的太子,将来毫无疑问会是一代明君。
就是不知道他会不会做事太过操切。
“任何事情的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