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月球基地(第3/4 页)
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终结论月球不能改为人类栖息地,天体研究小组将这一令人绝望的最终结论上报给了苏然。苏然在听到这个消息后,脸色凝重,但眼神中依然透露出坚定的决心。
经过苏然和龙科院的研究,得出最终结论:在未来的一年内争取完成可控核聚变,并给“希望号”换装核聚变动力。
苏然迅速将这个结论上报给了长老院,一场紧急的研讨会议在长老院中展开。
“这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了,必须全力以赴。”一位长老严肃地说道。
“但时间如此紧迫,能成功吗?”有人担忧。
经过深入的分析和激烈的讨论,长老院决定全力支持这一计划。
长老院的各个会议室里,气氛紧张而严肃。专家们围绕着相关方案进行着激烈的争辩和深入的探讨。
龙科院的各个实验室里,一片繁忙景象。科研人员们在苏然的带领下,将重点放在了对高温超导体的再加工上。他们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实验,尝试实现从-192 到 500 度全温度的常温超导。
实验过程中,机器 24 小时不停机地运转。科研人员们轮班坚守,眼睛紧紧盯着各项数据的变化,不敢有丝毫懈怠。每一次的参数调整,每一次的设备优化,都承载着他们的希望和决心。
“加油啊,大家!”有人互相鼓励。
时间一天天过去,压力也在不断增大。但就在距离月球被撞击还剩下不到半年的时候,实验室里终于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他们不仅成功实现了常温超导,还研究出了能量定向输出技术,推力达到了惊人的 1000 兆焦耳,足以推动“希望号”达到 1%光速。
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张华、林悦、王昊和赵晓萱等天体研究小组成员也没有闲着。他们继续密切监测地球碎片的动向,为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发提供更多的天文数据支持。
“希望号”的动力换装工作随即紧张有序地展开。技术人员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在“希望号”主轴后,把原来的火箭发动机换成了由两台核聚变发动机。同时,还准备了 40 余台核聚变发电机为主城做准备。备件核聚变发动机已经安装到位,只待加注燃料。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技术人员对每一个零件都进行了反复的检查和测试,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隐患。而且,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制定了详尽的应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