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指南针与牵星术(第2/3 页)
宋朝人为了减少摩擦力,将磁针穿在灯心草悬浮于水中,以此达到更为精准的指向作用。
后来的人们在此基础上做改良。
将磁针套在固定的轴上并装入密封容器中,在容器中装填煤油、酒精等比水密度更小的液体作为悬浮液。
既能提供浮力支撑,又能减少磁针与容器壁或其他部件之间的接触,从而降低摩擦力,保证磁针的灵活转动。
如此一个便于携带又不受环境限制的指南针便诞生了。
正是因为指南针的出现,让人类远洋航海变成可能,在军事行动和地理探索中也提供了极大方便。
更重要的是,指南针的应用加深了人类对地球磁场的研究和认识。
因指南针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的重要影响,也让其被列为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对于吃水较浅的小型船只进行沿海航行来说,有指南针指明大致方向或许就够了。
但是靠近陆地航行是很容易触礁的,尤其是像宝船那样的巨大舰船吃水更深,更容易触礁。
如果要穿越广袤无垠的海洋进行远洋航行,探索散布各处的海岛甚至是新大陆,只靠指南针还不够。
因为只有大致方向,却无法得知自己所在位置的话,很容易就会错过目标地点。
且长时间、长距离的航海过程中,指南针容易受到地理环境带来的地磁变化,产生误差,且随着航行距离增加,误差会不断积累。
如若脱离了沿海航行,又偏航太久,很容易就会在大海中迷失。
在资源彻底消耗殆尽之前仍无法靠岸,最终便是葬身大海,或者成为一艘游荡在海上的无人幽灵船的结果。
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的古人们摸索出了一套依靠观测星辰位置与高度,来判断自身所处位置的技术。
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当观测者站在地球表面不同的地理位置时,其视线方向是不同的。
表象就是同一颗星辰在特定地理纬度,有特定的观测角度。
比如在北极点附近,看到的主要是北天的星星,南极点附近则主要是南天的星星,不同赤道位置看到的星星也有明显的不同。
这一套根据星辰确定自身所处的定位方法,便称之为牵星术。
郑和下西洋时利用十二块从大到小的方形牵星板观测星辰角度。
测量时,手持牵星板,手臂向前伸直,另一只手捏住牵星板的绳端对准眼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