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呢绒上的差距(第2/3 页)
头六臂,他们能做好的东西,咱们也能做好,甚至能做得更好。”秦宇道。
王力的脸sè变得严肃起来,要说股份,秦宇还是这个工厂最大的股东,只是平时不大管厂里的具体经营事务,此时听秦宇随便说几点,虽然都是投入不小的东西,不过一旦做起来,这个制呢绒的工厂以后恐怕是了不得。
无论是皮具,还是呢绒,等以后经济好起来,都是有大利润的东西,皮具秦宇搞不清楚。不过对于毛纺织工业的一些数据还有点印象。此时清末,洋人的毛纺织品虽然已经开始出口到中国,不过受中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抵制,成效不算大。到了后面,随着民国成立,经济有所复苏,毛纺织口的需要开始激增,尤其是到了一战时期,欧洲不管什么都缺,一年出口两三千万两的毛纺织品绝对不算多。
欧战结束之后,大量德国,英国的毛纺织口涌入民国,民国除了自己生产的,每年的进口量在几年的时间内,从一千万两大关,突破到四千万两。这里面是怎样的厚利?此时东北最富庶的奉天省,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也不过一千二三百万两,至于黑龙江不到一千万两,吉林在一千万两上下徘徊。这还是收成好的时候,要是遭了灾,情况还要坏。
此时国内虽然有那么几家毛纺厂,不过原料还没有谁用的是国产的,都是从英国或者德国进口,中间的成本无形中就高了一大截,也不是没有人想过蒙古草原这边产毛,只是清朝末期,各地闹匪,就是小股的军队都不敢随意出动,更何况那些商人。
另外到蒙古的路也不好走,直接从英国用海船运过来也省事。最重要的一点,蒙古这边虽然产羊毛,但成sè也没人家英国的好看。这么多原因累积在一起,原料又被洋鬼子卡在手里,清朝的海关还被别人拿捏着,叫国内的毛纺厂怎么竞争得过洋人?
相对来说,眼下秦宇已经平靖了洮辽一带的蒙匪,治安环境大为改观,只要将羊毛选种上做好功课,引进西方的先进工艺,虽然过程要漫长一点,潜力是非常大的,有着蒙古草原这个原料基地,便有后来居上的本钱。当然,想要迎头赶上,年是不可能的,不仅得自己研究,还得偷师。
呢绒耐磨,光滑,而且保暖,这些优点还是很受人欢迎的,虽然成sè差一点,只要价格放低一些,生产出来的军服供应秦宇手底下的3000军队,加一个500人的地方保安营,再外销,在东北粗呢绒成品市场上,还是有优势的。
至于皮鞋方面,清朝四万万人口,就算只有四千万人穿皮鞋,市场庞大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