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文武权衡帝王策隔墙有耳听蟾声(第2/6 页)
之所以力排众议封了贾琏一等伯爵,一来是为了表彰他此次下江南行动的成果。
二来的话,也是为了有朝一日,自己要用到贾琏领兵作战的时候,有着这个一等伯爵的勋爵,他就能够直接跳过内阁文臣的阻碍,通过五军都督府,以武勋的名义直接任用他到前线去!
本朝太祖皇帝李定国,受够了前眀以文抑武,导致武将在外作战之时,多有掣肘,不能够灵活的应对战场变化,导致败多胜少的惨痛教训!
所以在立国之初,给予了武将很大的自主之权。把文臣武将两个体系,对相对割裂开来,互不干涉!
只是这对于皇帝的掌控力要有很大的考验。太祖本就是以武立国,自然能够震慑住骄兵悍将。让他们乖乖听命!
可是到了太宗皇帝的时候,发现这样做也存在着弊端,就是一旦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朝廷对于带兵将领的制约就会大大的减弱!
将一个国家的前途,寄托于君臣之间的绝对信任,明显是不理智的。且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够和自己带兵的将领做到完全的相互信任的!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除了太祖皇帝和初代荣宁二公之外,多少都要打些折扣。难免多疑猜忌,这就是帝王心病!
毕竟当年太祖皇帝从金陵城奋起义兵,扫除鞑虏。整个过程之中,荣宁二公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哪怕是后来的四大异姓王,也比不上的!
所以慢慢的,到了太上皇一朝,又诞生出了将领带兵,文官监军的套路。
不过对于监军的权利,进行了大大的限制,除了拥兵自重,图谋不轨之外,若是战斗之时,一切决策,都要依从将令而行!
作为监军,有参谋建议的权利,却没有最终的决策权!如此一来,自然大大的平衡了文武之间的弊端。
而且每次出任监军的文官大臣,毕竟都是皇帝精挑细选,来和武将搭配的!要避免二人有私怨,省得因私废公!
这一套东西,也有点后世之中,军政分家,相互促进的特点,得见一点雏形。
虽然也不可完全避免,扯后腿的情况发生,但是却能够很大程度上的减少这种摩擦还有内耗!
朝廷之上,对于带兵将领的选择,也是要经过内阁票拟的。但是有一条,位属武勋之列者,若遇紧急情况,皇帝可以不通过内阁票拟,直接通过五军都督府下达任命!
这也是为了防止,遇到软弱的君主,导致手中的兵权,受到了文臣的制约。
这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