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请将不如激将(第1/5 页)
“杀、杀、杀。”午后的军营外的原野之上,骁果军又开始了训练;营中除了巡逻的守卫以外,一万名战兵、五千辅兵、五千屯田兵尽数出营参训,两万人的喊杀声和马蹄声响彻云霄。
分为“骁勇军”和“果毅军”的一万战兵早已成形,也适应了新式练兵法,只需按部就班加强训练,就能提升战斗力。
辅兵创立时日太短,卫铉索性把汾州俘虏和太原郡和尚、一千名原冯氏家兵打散重组,赐号“威武军”。其使命差不多就是辎重兵一类二三线部队,战时负责搬运粮草、挖战壕等等,这类军队多数是临时拼凑,甚至连武器都没有,自然是战斗力低下、毫无军纪和战意可言了。
屯田兵主要是由原冯氏家兵、上党郡自愿投军的青壮构成,两者的人数各差不多占一半,同样被打散重组,赐号“扬武军”。屯田兵源于汉朝,汉朝北方防线绵延数千里,单靠戍卒轮替、中枢给养边防军队,代价很大。汉文帝时谋臣晁错建议“移民实边”,开始有组织的向边疆地区移民;汉武帝进一步推行屯田,将征召来的士兵迁到边疆,就地居住,亦耕亦战。这些士兵从官府得到一块荒地、得到一定的免税等优待,但平时要依靠自己的耕作过活。
到了东汉三国时期,屯田兵的使命和职责不变,但是他们耕种的田地从个人变成了官府组建的大型农场。将士们屯田组织性强、耕地面积广大,并且广泛应用了先进耕作方法,从而让产能大为提高,在自给自足的同时,还能反哺官府。而卫铉向冯氏索要“涷水—蓝水”一带的良田,就是方便日后集中管理、方便屯田军集中耕种和训练。
按理说,“威武军”和“扬武军”既没有番号的,也不用像战兵这般进行高强度训练;但是卫铉始终认为一个势力不能精锐的战兵,还要有大量杂兵辅助。
因为每一场战争都会出现战损,哪怕敌人是一击即溃的乌合之众,但是在作战过程中,敌军强弓硬弩的远射、双方的短兵搏杀、不慎坠马等因素都会让己方战兵造成损失。
即便将士们个个身着厚重的甲骑具装,近战时也架不住钝器的奋力劈砸。即便遮护得再好,一架强弩一次发射出来的数支箭矢、强弓近距离的射击,也能将密集的冲锋队伍射死几个。所以纵然最后打出一比几十、一比一百的战绩,精锐战兵也会出现折损。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零战损、零伤亡之说。
这个时候,作为二线部队的辅兵就变得至关重要,如果不敢相信刚从战场上俘虏的敌军士兵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从辅兵之中挑人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