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都说了是太宗遗风(第3/4 页)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有功也不应如此挥霍无度啊!”刘彻感慨道,自己虽然晚年是奢靡了些,但也知错能改,始终没有犯下大糊涂,一个劲的莽下去。
他爷爷当初也开创了与百姓小康的盛世,自始至终也从未骄傲自满,至终也是俭朴如此。
【在阶级矛盾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李隆基统治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关于阶级矛盾,举例这些大人物们大家也许不太有兴趣。
我们来讲一个都认识的人物的故事。
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诗称圣的存在,一位一生都拥有着崇高理想的人物。
出身于京兆杜氏,因早年父亲去世而家道中落,京兆杜氏也没有了唐初及以前弘农望族的名望和规模。
杜甫一生举仕不第,我们知道他才华横溢,那他为什么一直考不上呢?
其实杜甫考上了,但是他参加科举考试的这一年,唐朝发生了一个大事,这个典故甚至还成为了一个成语,用以形容奸臣当道。
公元747年,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天下士子,只要精通一艺,便可到长安备选。
此时李林甫就开始担心起来了。
你说,他一个大宰相担心什么?
李林甫啊,他担心会有士子在对策时指斥自己的奸恶行为,毕竟他做的那些事情可谓是人尽皆知了,和明朝嘉靖时期的严党、隆庆时期的徐党、天启崇祯时期的东林党,这都是一样的。
于是他便对玄宗道:“这些士子都是些卑贱愚聩之人,恐怕会胡言乱语扰乱圣听。”他建议让郡县长官先对士子加以甄选,将其中优秀者送到京师,在御史中丞的监督下,由尚书省覆试,将名实相符者推荐给皇帝。
唐玄宗此时早已荒废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