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第2/4 页)
诺沃州从本来的13家企业一下子猛增到了300家企业。可是这个数字的水分很大,里面60是国家机关与企业组办的,18的企业有当地的人民代表参与。仅有18家才是其他公民建立的。
可见所谓的促进商业,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官僚作风太重了。我一个单枪匹马来这里的外国人,好像根本看不到出路。这里的华国人做生意,也是依靠国内政府的多,你说我能找到一条明路吗?
如果国内有关系,我又何必跑到这里来拼一拼,而且就算有关系也没有用。上次我与你说的那个瓷器柜台,昨天我去的时候,已经变了一个样子。那些看上去不错的陶瓷杯竟然与苏联产的硬塑料杯子一个价格了。我打听了一下,是这里的物价部门下了批文,说他们违反了定价的法规,还罚了款。就算我们认为这些杯子是工艺品,有艺术感,与那些硬塑料完全不一样,可是老毛子的物价部门完全不听。
现在柜台前买东西的人是多了,不过我一点也不看好。虽然说薄利多销,可是这样的定价连成本都没有到,只怕卖的越多,亏得越是厉害。据说这个陶瓷产品厂当初是中苏两方的地方政府的合作项目,都弄成了这个样子,我这样一个毫无背景的人难道只能靠着列车倒卖物资吗?’
岳藏舟并非一个没有忧愁的人,他擅长投资,可是在这里却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好。关键是一定要有暴利,稳赚不赔,从逻辑上来说是没有这样的生意的。
就像信中所说,苏联不缺东西吗?缺!但是有背景的陶瓷厂也逃不了失败的命运,就因为这里的物价是定死的,他们精美的产品居然要与硬塑料一个价格,异国他乡的生意哪有这么容易。看来苏联实业的春天仍旧没有到来。
这样的情绪也只适合与顾峘说说,在其他的人面前还要装作十分镇定的模样,起码唐纳德还等着他点石成金。
顾峘在商业上给不了岳藏舟任何建议,他对这方面了解的不多,除了剧组中的见闻外,他每次都说些岳藏舟根本不懂的东西,比如在潘家园又淘到了某个元青花的残品,却是可以修补好的,这个东西的背后有什么样的一段历史,曾经经过了哪个达官贵人之手,而今却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可惜,要修补这个元青花所用的材料,他现在买不起。
顾峘这个人说起来有些不合时宜的味道,在这个急速变革的时代中,如错植闹市的青松,虽沾上了红尘,但依旧任尔东西南北风。偏偏是这些故纸堆中的故事,让岳藏舟有些浮躁的心情平稳了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