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国之大小:为什么鲁国要将大国、中国、小国必须区别对待(第2/3 页)
孙良夫是卫国国君以下的第一号大人物,荀庚是晋国国君以下的第三号大人物。从卿大夫的排位上讲,貌似孙良夫应该先来。
晋国是中原诸侯联盟盟主,而卫国仅仅是这个同盟圈的其中一分子。从国家地位上讲,晋国远远比卫国尊贵,貌似是晋国先来。
需要重温与卫国人的盟誓,离现在是14年了。而与晋国人的盟誓,离现在仅仅是2年,从时间上讲,貌似卫国先来。
而且,孙良夫与荀庚两人虽说是同一天到达鲁国的,但从时辰上讲,孙良失是上午到的,而荀庚是下午到的。如果按先来后到的顺序,貌似是卫国先来。
这事咋整?
鲁国人的智慧不是吹的,臧孙许出面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将列国诸侯划分成三等,分大国、中国、小国,将卿和大夫又各划分为三等,即上卿、中卿、下卿,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然后将这三等国家的卿和大夫作了对比,就解决了问题。
具体就是,中国的上卿、中卿、下卿相当于大国的中卿、下卿、上大夫。小国的上卿、中卿、下卿相当于大国的下卿、上大夫、下大夫。
臧孙许还振振有词道:“主公,这是历古以来的制度。如今,卫国相对于晋国,连中国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小国。荀庚是大国的中卿,相当于中国的上卿,当然要比孙良夫这个小国的上卿地位要高。”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当然得先与晋国人盟誓,再轮到卫国人。于是,公元前588年周历11月28日,鲁成公与晋国上军帅荀庚举行盟誓,重温了14年前的赤棘盟会精神。
第二天,即11月29日,鲁成公再与卫国执政上卿孙良夫举行盟誓,重温了两年前的两国会盟精神。
谁都没有意见,连卫国执政上卿孙良夫也没有意见。其实,所谓大国、中国、小国,确实是存在的,但那是大周王朝成立之初,已经对所分封的各诸侯国予以了定性。
大国,指的是公爵、侯爵这样的诸侯国,如晋国、齐国、燕国、鲁国、卫国、宋国等。中国指的是伯爵男爵子爵这样的诸侯国,如楚国、许国等。小国则是指没有爵位的那些个附庸国,如一开始的秦国、邾国等。
但春秋走到了现在,那些原本意义上的大国,还有几个存在?随国、虢国、邓国等甚至都不复存在了。而原本意义上的小国跃升为大国的也有,如秦国,从一介附庸晋升至伯爵。
国之大小,不再以爵位来区别,而是以国家综合实力来判别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