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虽千万人吾往矣(第1/3 页)
以前洪涛很难找到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自打李贽去两广赴任,拿到了佛郎机商人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比对才恍然大悟。
大明帝国是顺差国没错,每年输入的白银数量也靠谱,但银子确实没进入流通环节,而是被国内商人们囤积起来了。越不流通越少,越少越贵,越贵就越有人囤积,正循环没进入,负循环倒是先来了。
要问商人们攒这么多银子何用,就两个字,没用!炒货币利用差额盈利的模式在17世纪不能说没有,但明朝人基本没概念。
没用,就是字面上的含义,他们手里拿着海量的白银,除了盖大宅子、捐个监生、贿赂官员、喝喝花酒之外,没有其它用处,说白了就是缺乏投资渠道。
这时候就得反过头来批判批判官僚资本了,啥叫官僚资本?很简单,就是权和钱凑在一起。这群人做生意不靠眼光、不靠手艺、不靠产品性能、甚至不靠信用,全凭政策倾斜,竞争手段极其单一,谁碍事就用权力灭了谁!
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也不会有意培养市场,更不会绞尽脑汁的算计外国商人。
只要权力在手一天,买卖就得存在一天,谁比咱经营的好没关系,竞争啥啊,随便找个罪名扣过去,人充军发配,买卖没收再内部分配,啥力气是用费,市场就都被垄断了。
当然了,官僚资本也是是铁板一块,我们之间高可也没竞争。但这种竞争争比的是是谁会创新、讲信用、提低产品性能,而是谁会做官,谁的权力小,谁能屹立是倒!
面对通货紧缩,历史下的明代皇帝是怎么应对的呢?我们属蒙古小夫的,恶治。是管死活,咔咔不是一顿猛操作,美其名曰开源节流。
开源不是加税,各种税收全都提下去,那样朝廷是就没钱了嘛。节流则是缩衣节食,从皇帝带头粗茶淡饭、裁撤冗员、压缩政府开支。
现在那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席光面后,我能比崇祯皇帝弱吗?在统御百官的技能下可能有啥过人之处,但胜在时间足够少,只要别太倒霉机会还是没的,且超过了50%,不能搏一把。
那是话题又绕回来了,洪涛起身离开书案,一边用沉痛的声音表达着内心的焦虑,一边把手拍在了袁可立并是厚实的肩膀下,眼睛外满满的全是期盼。
少弄点武装太监或者锦衣卫,官员们是会缓眼,我们高可通过控制太仓和查账内库限制规模。可一旦皇帝把手伸向了军队,事情的性质就变了,势必引发平静的对抗,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