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第4/7 页)
引发了各方的反对,成为众矢之的。而曹操则敏锐地把握了时势,在袁术称帝后,抓住机会联合各方势力共同对抗袁术,顺应了天下人对汉朝的认同和对袁术这种叛逆行为的反感,从而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
应对变化的策略:在战争过程中,局势不断变化,曹操能够根据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例如,在与袁术的战斗中,曹操先采用分兵截断粮道的策略,削弱袁术的士气和战斗力,然后会合三将,对袁术进行围剿。这种灵活的应对策略,体现了《周易》中“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只有不断地适应变化,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4. 因果循环与报应:
袁术的因果:袁术擅自称帝,违背了天道和人心,这种行为必然会遭到报应。他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道义上的失败。在周易哲学中,强调因果循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袁术的狂妄和野心导致了他的众叛亲离,最终落得惨败的下场,这是他自己种下的因所结出的果。
曹操的因果:曹操虽然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他的一些手段,如斩杀王垕以稳定军心等,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曹操的行为也会产生相应的因果。虽然他在短期内取得了胜利,但这些行为可能会在未来给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需要他不断地去修正和弥补。
三、《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梗概:
袁术在淮南兵多地广、粮食丰足,又得了传国玉玺,便想登基当皇帝。主簿阎象劝其不可,袁术却一意孤行,建号仲氏,自封皇帝。他派人去吕布处催婚,此时才知吕布已转投曹操且将韩胤押赴许都斩首。袁术大怒,派张勋为大将军,统领二十万大军兵分七路攻打徐州。七路分别为:张勋居中攻徐州;桥蕤居左攻小沛;陈纪居右攻沂都;雷薄居左攻琅琊;陈兰居右攻碣石;韩暹居左攻下邳;杨奉居右攻浚山,又令纪灵为七路都救应使,袁术亲自领兵三万接应。
吕布得知消息后,与陈宫、陈珪父子商议。陈宫曾提议斩陈珪父子献给袁术以退敌,而陈登则说杨奉和韩暹并非真心投靠袁术,可游说他们为内应,同时让刘备做外援,可破袁术。吕布依计派陈登游说韩暹,韩暹同意与吕布合作。之后吕布排兵布阵,兵分五路迎战。最终,因杨奉、韩暹反水,吕布大破张勋,又在与纪灵交战时占得上风。袁术被吕布杀得大败,夺路逃回淮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袁术败回淮南后,派人向孙策借兵复仇,被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