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孟秋纪(第4/10 页)
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且兵之所自来者远矣,未尝少选不用”。贵贱、长少、贤不肖者相与同,有巨有微而已矣。察兵之微:在心而未发,兵也;疾视,兵也;作色,兵也;傲言,兵也;援推,兵也;连反,兵也;侈斗,兵也;三军攻战,兵也。此八者皆兵也,微巨之争也。今世之以偃兵疾说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说虽强,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兵诚义,以诛暴君而振苦民,民之说也,若孝子之见慈亲也,若饥者之见美食也;民之号呼而走之,若强弩之射于深谿也,若积大水而失其壅堤
也。中主犹若不能有其民,而况于暴君乎?【解说】
本篇以“荡兵”为题,旨在阐述战争的缘起,“荡”是动的意思。本篇属兵家言论。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矛头指向宋尹学派的“偃兵”之说。文章指出:“兵之所自来者上矣”,“兵”出于“性”,“不可禁,不可止”;“偃兵”之说是因噎废食,是荒谬的。文章主张用“义兵”拯救天下。本篇把“兵”看作人的“天性”的产物,这显然是错误的。本篇还把人与人之间的“作色”、“傲言”、“援推”等一切言语形色乃至心理的斗争都认作战争,实际上是把战争形式同其他形式的斗争混为一谈了。尽管如此,本篇关于战争的观点在当时仍是具有进步意义的。首先,对“偃兵”说的批判打破了在阶级社会中“偃兵”的幻想;其次,用“义兵”代替“偃兵”是符合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的。孟子也提出过“仁义之师”,说过“仁者无敌”,但他始终幻想着仅用政治影响——“王道”就可以统一中国。在这一点上,《吕氏春秋》的“义兵”说可以说比孟子的“王道”说高了一筹。【注释】
①偃(yǎn):止息。
②上:久。
③革:改变。
④工者:有才能的人。
⑤黄、炎:指黄帝、炎帝。炎帝,传说中的古帝,姜姓,因以火德称王,故称炎帝,号神农氏。故:已经。用水火:传说炎帝与黄帝争战,炎帝燃起大火,黄帝用水灭之。
⑥共(ɡōnɡ)工氏:传说中古代的部族首领,与颛顼争为帝,失败被杀。固:已经。次:通“恣”。恣意。作难(nàn):发难。
⑦递:更迭,替代。
⑧用事:指治理天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