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章(第2/3 页)
实实在在被解决了。
理论上可行的事,放到现实中,却完全变了个样子,因为钱没有给到旅店老板。
从银行的视角看,旅店老板欠债太多,实在信不过,所以更愿意把钱给地主,地主有土地,而土地又是银行最喜欢的资产。
地主拿到钱,就去炒房,房价越来越贵,书生为了买房,就只剩一两银子的差旅预算了……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钱的确超发了很多,但只在银行和地主间流动。
更严峻的是,书生的钱也被「地主?银行」这个系统给吸走了,没有钱流入「旅店?米贩?肉铺?旅店……」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M2数字庞大,但市场依然缺钱,因为只有流动起来的钱,对经济才有帮助。
问题出在哪里呢?
出在没有把钱给到应该给的人。
所以有些西方国家绕过银行系统,直接全民发钱,反而是有用的,不会有什么「都发钱等于没发钱」的效果。
因为中下阶层所产生的资金流动,大部分都发生在消费领域。
当然发消费券也有用,数量发得够多就行。
问题是当财政也没钱的时候,就只能能给口惠了。
比如不是鼓励「地摊经济」,就是号召「后备箱经济」。
效果么,可想而知。
大家不去消费,并不是因为缺乏消费场景。
而是缺钱,缺意愿,缺信心……
再不然把房价压下去也行,让「书生」腾出预算,去住店,买米,买肉……
但房价压不下去,也不敢压,多少人就等着这个吸,哦不,等着这个开饭呢。
所以内循环转不动。
转不动,衰退就会遏制不住地深化蔓延,最终酿成危机。
现代经济因为有债务周期的存在,所以经济危机多表现为债务集中违约,冲击信用系统的金融危机。
但在债务周期被发明之前,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是生产过剩。
马克思,把经济危机总结为:绝对过剩与相对匮乏,同时发生。
什么叫绝对过剩?
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比如牛奶只能倒掉,数以千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只能躺平摆烂,都是绝对的过剩。
什么叫相对匮乏呢?
富人有充沛的购买力然而需求已经被过量满足,穷人有大量的需求,但是缺乏购买力。
这里用一个高度简化的例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