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路在何方(第2/3 页)
全面被动之中,在军事上,金陵已不可守,守也没有任何价值。
毕竟现在国府已迁都到雾都,金陵已失去了首府的职能。
虽然明知金陵不可守,但军事委员会的那些大佬们却偏偏要守,明知一定会牺牲巨大,但大佬们都认为,金陵在政治上有着风向标的意义,在鬼子的心里,能否占领了金陵,似乎意味着这场战争是否结束的标志。
而对于中国来说,守住金陵,似乎守住了希望,对于提振国民士气很有帮助,若是金陵不守的话,大佬们怕被百姓戳脊梁骨。
所以,在决定金陵是守是撤的会议上,唐孟潇将军站了出来。
唐孟潇将军可是国民政府中的大佬,北伐的借口就是增援当时主政湘省的唐孟潇,而唐孟潇也成为了北伐军最初八个军里面实力最强的一支。
在北伐战争中,唐孟潇将军的军队得到了极大扩张,宁汉分流之后,唐将军的部队成为了武汉国民政府的中流砥柱。
不过在军阀混战中,唐将军的部队已损失殆尽,虽然是一级上将,但唐将军只是有名无实的一个空头将军。
这一次他毛遂自荐留在了金陵,负责率领撤退到金陵的十几万国民革命军与追击的鬼子展开决战。
唐将军心中很明白,金陵是守不住的,但为了政治,国际影响,金陵又必须守,唐将军的意思很明白,既然要守,总是要有人留下吧,他在军阀混战中打了半辈子的仗,能有一次为国而战的机会,哪怕是死在金陵也算是荣耀了。
可以说,唐将军最开始时是报着必死之心留下来坚守金陵城的。
然而唐将军的想法虽好,但他的命令执行起来却是一盘散沙。
金陵城的十几万守军都是中央军与各省军阀部队,他们刚刚从淞沪战场撤下来,武器弹药无法得到有效补充,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淞沪战场上的失败,以为不断的溃逃,这些士兵与军官已失去了对胜利的信心,士气极为低落。
想用这样一支残兵败将组成的军队挡住数万鬼子的进攻等于是痴人说梦。
于文志带着警卫连来到金陵时准备去找108师,然而他转了一大圈儿,得到的消息是67军被撤并,所属108师已被并入了25军,调到了第三战区。
于文志一听这个消息,不由长叹一声。
东北军67军原本有四个师,但因为67军参与了西安事变,被蒋系武装所忌惮,大战之后不但没有得到修整和补充,还被撤销了建制,所有的部队都被吞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