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凑钱(第3/4 页)
好几座寺庙,动不动还给佛像塑金身。那钱全都是这这来的。
朱翊钧将李太后的小金库接收后,一直没动,就是为了今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申时行一听皇帝都拿出一百万两银子来了,顿感轻松,这样,事情就好办多了。面对太仆寺卿,他也能有话说。
皇帝都亲自掏腰包拿出一百万两贴补国事,你太仆寺还能不给?
“内帑,户部,太仆寺,加起来有三百六十万两。”朱翊钧顿了一下,“怕是不够。”
“怎么也要凑齐五百万两,诸位爱卿,看看哪还能省出来一百四十万两银子?”
五百万两少吗?真不少。
多吗?还真不算多。
在大明朝,边军、京营、营兵,还有各地的卫所兵,加起来几百万人,五百万两,光发军饷都不够。
朱翊钧就是想再从朝堂上挤出钱来。
大明朝钱就像是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挤,总是能挤出来的。
别的不说,只要每层少贪墨点,就能省出不少。
申时行沉默片刻,“陛下,文武百官以及勋贵们的俸禄,可以压到年底再发。”
“届时发放熔铸好的银元,也可以进一步促进银元流通。都是为了朝廷大计,相信百官也会理解。”
“若是家境贫寒的官员无力维持生计,户部酌情甄别,可以照常发放。”
“如此,大概可以省出四十万两。”
“朕的寿宫,也先停了吧。”朱翊钧见无人说话,又加了码。
“工部报上来修建寿宫的账朕看了,账面上还剩四十万两银子。朕春秋鼎盛,这四十万两银子,就先用在朝政上吧。”
“臣,无能。”申时行再次跪倒在地。
“臣等无能。”其余人也跟着跪倒。
“国事艰难,谁也没有点石成金的本事,都起来吧。”朱翊钧言语中并无责备之意。
皇帝连修建寿宫的钱都拿出来了,下面这些当臣子的再不表态就不像话了。
户部尚书张学颜没有起身,他是户部尚书,这本来是他的责任。
“陛下,剩下的六十万两,户部立刻行文北直隶各府州县,先将北直隶官衙府库中的留存银征调。”
“若是还有不足,户部补齐,绝不耽误铸币之事。”
张学颜这次发了狠,要征调北直隶各地官衙府库中的留存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