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东南西北(第3/6 页)
:“好,依你。”
纽约。
一家毗邻犹太社区的早餐店。
岑佩佩吃着贝果,给简和全旭两人说着贝果的故事。
“亚当曾经跟我说,贝果可能起源于中国XJ的喀什的一种馕格尔德。喀什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旅人们可能因此把异域美食的灵感带回故乡进行本地化。今天的格尔德和贝果的吃法有很大的相似性,就着热汤、热茶、热咖啡。
格尔德流传到波兰克拉科夫,当地人称它为面包圈(obwarzanek),面包圈没什么油脂,味道很清淡,适合克己反思的斋戒氛围,波兰女王雅德维加在大斋节时就吃它。
当时吃它还算是奢侈的皇家选择,因为原料是小麦,而欧洲更普遍的面包是带酸味的黑麦做的。
女王逝世后,面包圈正式成为波兰斋戒期的面包,需要授权的面包师傅才能做。
当时克拉科夫是移民城市,皇室很鼓励移民来共建国家,而来自德国的犹太族群成了波兰面包师的有生力量,犹太人用意第绪语称呼面包圈为‘Beigen’,这大概就是贝果(Bagel)英文单词的由来。
经过数百年的传播,贝果成了犹太人的基本口粮,随着犹太人的迁徙,到了伦敦,到了纽约。”
岑佩佩指了指犹太社区的方向,“三十年代的烤贝果工厂环境非常恶劣,工厂位于地下,挤满几十个犹太面包师傅,有的赤膊上阵大汗淋漓,有的在面粉堆里打盹,他们身边有大桶的沸水和烧煤的烤箱,潮湿的地面上密密麻麻超乎寻常活跃的蟑螂、老鼠,工人们每天都能抓到几大桶。
随着犹太人大量涌入纽约,形成了犹太社区,贝果的需求量膨胀,而由于严峻的生产环境,338名贝果烘焙师建立了美国最激进的工会‘贝果烘焙师338’,简称338工会,成员都是说意第绪语的犹太人。
338工会非常强势,工会跟36家最大的面包店签订合同,几乎全城的贝果都来自工会合作的店铺,不然可能会遭到打击报复。
在工会强势的背后,除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还有手工制作贝果的难度,传统手工制作贝果需要24小时,经历揉捏和成型、延迟发酵、水中煮沸一分钟晾干,再烘烤的复杂过程。面团很黏,需要快动作和熟练的技术才能成型。
因此,熟练的烘焙师非常重要,但想要进入338工会,除了要有家庭背景,还得经历三到六个月的学徒期,然后进行考试,只有每小时能做出832个贝果的学徒,才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