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杂证谟痰饮(第9/12 页)
忡,为疼痛之类,不
可尽状,是皆痰之变病,而其源则出脾湿不流,水谷**停滞之所致也。
述古治(共七条)
属性:庞安常云∶有**不足,阴火上升,肺受火邪,不得清肃下行,由是**凝浊,生痰不
生血者。此当以润剂,如麦门冬、地黄、枸杞之属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则痰自
清矣。投以二陈,立见其殆。有肾虚不能纳气归原,原出而不纳则积,积不散则痰生焉,八
味丸主之。
吴茭山《诸证辨疑》云∶八味丸,治痰之本也。
许学士用苍术治痰成窠囊一边行,极妙。痰挟瘀血,遂成窠囊。
朱丹溪曰∶脾虚者,宜清中气以运痰降下,二陈汤加白术之类,兼用升麻提起。二陈汤
,一身之痰都治管。如要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问
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方用药。
王节斋曰∶痰生于脾胃,宜实脾燥湿。又随气而升,宜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又气升属
火,顺气在于降火。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
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中气虚者,宜固中气以运痰。若攻之太重,则
胃气虚而痰愈甚矣。
薛立斋曰∶凡痰证饮食少思,或胸膈不利者,此中气虚弱也,宜用补中益气为主,中气
既健,其痰自运化。若肾气亏损,**难降,败浊为痰者,乃真脏之病,宜用六味地黄丸为
主。肾气既壮,**清化,而何痰之有哉。亦有因脾胃亏损,中焦气虚,不能运化而为痰者
;亦有因峻厉过度,脾气愈虚,不能运化**,凝滞而为痰者,凡此皆当健脾胃为主。
又曰∶痰者,脾胃之**,或为饮食所伤,或为七情六淫所扰,故气壅痰聚。盖脾为统
血行气之经,气血俱盛,何痰之有?皆由过思与饮食所伤,损其经络,脾血既虚,胃气独盛
,是以湿因气化,故多痰也。游行周身,无所不至,痰气既盛,客必胜主,或夺于脾之大络
之气,则倏然仆地者,此痰厥也。升于肺,则喘急咳嗽。迷于心,则怔忡恍惚。走于肝,则
眩晕不仁,胁肋胀痛。关于肾,不哈而多痰唾。留于胃脘,则呕泻而作寒热。注于胸,则咽
痛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